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 > 第四百六十五节 船只

画完示意图,洪璜楠回到办公桌前。五更鸡已经开始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他端起秘书送来得茶喝了一口,打开了刚送来得文件夹,里面是元老院的造船工业为广东攻略新设计建造的几种内河船舶的线图。

广东本身并不缺少内河船只,仅仅在广州至珠江口的江面上,常年停泊的各种内河和河海混用船只至少也有三四千条。除去渔船、艇之类的小船,大多数都可以用来装货载人。虽然载货量不大,但是船只的吃水也够浅,基本上可以满足在东江、西江和北江各干支流航行的需求。本地的沿海商船也不少,直接征用费不了多少事。

这是一艘钟子衡“精心设计”的内河炮舰,具体的蓝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强在长江上航行的河川炮舰。这些炮舰因为有“镇暴”和“威慑”双重要求,往往装备有较大口径的火炮和相当数量的轻型速射武器。航速较江面上的木船要快。由于要考虑在枯水期越过三峡进入四川内地的考虑,吃水一般都很浅。

问题是这种小艇使用的是内燃机,这方面临高的工业能力还比较弱,设计方案上是使用一台根据李迪带来的美国的蒸汽机爱好者设计制造的紧凑型12马力蒸汽机放大仿制而成的18马力蒸汽机。自然航速和续航力都受很大的影响。全船规格是是长18.1米,宽3.5米,满载排水量30吨,安装有一门70mm试32年式大队炮的海军版――安上轮子又可以当步兵炮使用。

对于三江的主航道来说,621轮的“补给纵列”大致可以畅通无阻,但是到了上游某些地段和许多支流,621轮就嫌太大了。因而还需要吃水更浅的“小火轮”来执行运输和拖带工作。这类小火轮一直到80年代还活跃在中国的许多江河上。

经过军务总管庭和企划院的协调,船只的设计工作在临高进行,整船建造安排在香港进行。发动机、火炮之类的自然还是要从临高运来。

这些要求混在一起。就成为造船厂诸位元老的课题了,鉴于施建涛的主动请缨,该项目就由他具体负责,至于设计师,自然是请“中央船舶设计院”唯一的主任设计师钟子衡负责了。

使用621型拖轮拖带驳船,即可以大量的运输物资和人员。洪璜楠心目中的“水上补给纵列”大致就是以此为蓝本的。不过这还不够。

除了运输船只,为了保护航运安全,清剿水匪;作战中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威慑沿岸村落,还必须装备有小型的内河炮艇。

洪璜楠打开的第一页线图就是621“内”型。所谓“内”,便是专门用来在内河航行之用。这是钟子衡在621的原型上少量改动完成的,主要改动是换装了较小发动机节约船舱体积,缩小了煤仓的储备量。明轮改为尾轮,以适应较浅的河道。

不过,他心里有些担心,因为现在已经是初秋了,距离发起进攻的日期只有三个多月了,这些新型号船只不知道到时有几艘能够投入使用?他对香港造船厂的效率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进度报告给他。(未完待续。)

在佛山镇可以设置一个大型兵站,物资的集散中心。他思索着,利用它的地理优势,既可以大规模的采购军需物资:大米、杂粮、牲畜、水果、布匹……又能够将补给方便的分发出去。

在洪璜楠的考虑中。这些专门的船只不但应该是机动化的,还要有一定的防护力。特别是要防御河岸上进行纵火攻击。这是有经验教训的:在珠江口突入战役中,海兵队广泛使用了各种缴获的木船,战斗中的船只损失主要是由敌人的纵火性武器造成的。所以这些船只均不考虑使用风帆。

不过丑归丑,却是很有用处的小艇。“水上补给纵列”倒的确需要这样灵活又廉价的武装小艇护航。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