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我们在术后的半年跟踪随访观察,这二十九人的视力恢复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基本上恢复了正常视力,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初步取得了成功。”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细胞打印喷头,喷头上有五个分喷头,每个喷头都可以独立工作。在打印过程中,这五个喷头可以根据器官组织内不同细胞的需要交替工作,各司其职。这种设计改变了之前双喷头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打印速度。
然而,在这台角膜生物3d打印机上,我们对打印腔室进行了重新优化,通过控制温度、湿度、ph值等,为打印出的角膜组织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以确保其活性。”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造、优化和重复试验,我们终于研制出了这台专门用于角膜组织打印的生物3d打印机以及配套的角膜细胞培育克隆系统。”
人工智能系统的加入可以实时检测打印出的组织质量。一旦检测到问题或瑕疵,可以随时重新进行打印,而不是等到打印结束后发现瑕疵导致整个成品直接废弃。
至于剩下的那一名患者呢,则是在术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感染,导致手术移植失败。
此外,我们还在生物3d打印机中增加了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所打印组织的状态并进行调整,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打印时间,提高了打印效率,提升了角膜组织的品质。
讲到这里,吴浩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色说:“即便如此,整个打印过程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由于角膜非常薄,正常的角膜厚度一般在0.5~0.55mm和0.7~1.0mm之间。即使是最终的角膜厚度也只有一毫米,而正常角膜的厚度约为半毫米。
在这么薄的角膜中,又分为上皮细胞层、前弹性层、基质层、后弹性层和内皮细胞层。此外,角膜还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如何在这么小的厚度内实现如此多的分层,对打印的精度要求非常高。
然而,这样一来打印速度将大大降低,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因为角膜组织含水量较高,如果打印时间过长,即使采取保鲜措施,也会极大地降低角膜组织的活性,影响角膜的透光率,从而对移植后的视力恢复产生影响。
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共有三十名患者,我们成功为其中二十九人提取了他们的角膜细胞进行克隆培育,然后打印出人造生物角膜进行了手术移植。
鉴于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成功,我们对于这项角膜生物3d打印技术充满了信心,正在组织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阶段临床试验。
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初步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500名患者,我们将会与各大医院进行合作,继续采用角膜细胞克隆培育和生物3d打印技术,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人工生物角膜。
并且在第二阶段实验开始前,我们针对于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同时,我们加强了对角膜细胞培育的监控和控制,确保打印出来的生物角膜组织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活性。
同时根据打印出来的人造生物角膜组织的特性重新优化和改善了手术治疗流程,极大的提高了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