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衡量了河南和湖广的情况,加上刘承宗在信中描述的战略,判断出湖广是更好的休养生息之地。
反倒是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更强,用更好的兵粮供应,能让他们更好的维持战斗力。
包括加糖、盐、油、蝗虫粉的炒面,少量咸鱼干、肉干、胡萝卜干,以及作为军马补充饲料的榨油副产品豆饼。
说实话,给张一川部河南五营提供这种标准行粮,王文秀特别舍不得。
乱子足足持续了两天,这还是元帅府的凤翔守将王文秀反应快,及时与闯军四营建立联系,给他们规划信地、分营驻扎,分配出运粮队,把粮草供上。
不过相应的是一旦元帅府在陕西站稳脚跟,通过潼关和西安府,能为他们提供支援。
他找上张一川,让张一川拿着刘承宗给的信,去找王文秀要一批军粮。
至少在李自成的潜意识里,南直隶驻军承平日久,即使大军攻入湖广,他多半也能抵挡一阵。
可眼下的局面,恢复秩序的凤翔府,根本就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
如今张一川领了元帅府的河南总部,但闯军四营的首领一时间也改不过来老习惯,何况都是刀光剑影闯出来的,谁愿意因为个官职就低下头?
用上好的兵粮换取李自成代打,划算。
四营首领,都觉得李自成算五营的大首领,余下四营一般高。
这也不光是没见识的事儿,农民军本就朝不保夕,现在没粮日子就过不下去。
一来是他不知道湖广的情况,但河南他知道,河南这两年旱得挺厉害,容易招兵,但不易找粮。
但粮草再富裕,王文秀也不乐意这么提供兵粮。
因此他五月初九拿到信,初十就已经下令四营开拔,不过在开拔前他还做了件事。
但刘承宗的元帅府经过在青海的蛰伏,再以猛虎下山的姿态杀进陕西。
原因很简单,李自成告诉他,我不打算进河南,所以要走商洛道打武关进湖广,潼关要你自己来——你很难打下来。
王文秀觉得过去你们在外头劫掠城池,金银财宝宁可被官军追击扔在地上,也不把它送到西宁;如今我们攻取城池,能对友军供应一天两顿稠的,就已是仁至义尽。
但很多事情没办法说。
他们就是大势本身。
张一川有组织啊,河南五营还没开进凤翔府,镇守汧阳的杨承祖已经给五营准备驻营信地、请地方上的妇人架锅造饭。
他心说:这一群饭桶,满打满算四五个把总的战斗力,却要吃他妈九千人的饭,赶紧往东滚蛋吧。
可现在这个‘办法’不灵了,大势变了。
而闯军四营是外人,外人有没有战斗力,都是外人。
所以他打算带兵打破武关,经由南阳府一路破城招兵打下去,直到进入湖广,学刘承宗在青海的样子占一片地盘。
尽管元帅府的标准兵粮对士兵战斗力影响很大,要油水有油水、要饱腹有饱腹,吃起来又好吃又满足,但他的军队吃一个月这样的兵粮,战斗力也谈不上太大增长。
二来则是他早年也打穿山西冲进河北,知道崇祯皇帝距离感非常强,整个大明朝廷对河南河北这片非常敏感。
如今见到这封信,只能说是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并未影响决策。
最重要的是他确实没有争雄的想法。
还特热情地跟田见秀说都是友军别客气,军中有啥需要修理的甲械,都可以在凤翔府收拾好了再走。
所以不如一起进军,把好的行粮给我,路上难打的仗我来打,直到你进入河南。
所以凑一块就很尴尬,张一川手下五个参将还没办法。
但再怎么说,张一川也是元帅府的总兵官,如今他们要调到东边去打潼关,最后要一个月的兵粮,又指明了要元帅府标准行军口粮。
产生变化的不光大势。
怨气来得很奇怪。
那真是少一个人,他都知道少了谁。
刚伺候走了张一川,李自成又让田见秀拿着刘承宗的信来要粮了。
同十几个成建制、武装完备的帅府正规营兵相比,遍地大小王的农民军成了小打小闹。
他就指望着靠手上这些老兵,帮他在河南建立一支能打进凤阳府的军队。
因为他手上就那么点儿老兵战兵,进河南是一个坎儿,从河南进凤阳府是另一个坎儿。
打进河南,必然要承受山西、北直隶乃至山东的朝廷官军反扑。
河南也好、湖广也好,都要到前线拼生死。
谁还能没个心气儿了?
李自成在凤翔府,是他妈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所以张一川标下的克天虎、冲天柱、宋江那五个参将,根本没法跟闯军四营平等对话,完全就是小兄弟。
但是跟刘承宗放一块……李自成觉得他俩不应该放一块,差太多了。
大家都啃树皮喝河水,那无妨;元帅军吃得好住得好,也无所谓。
而张一川想的就没这么多了,他本来就想去打凤阳,如今有个机会能进河南,过去了招兵打仗也容易。
但是进了凤翔府,情况就不一样了。
人家五营开进汧阳,吃的就是有菜有肉的热饭。
他们倒是没攻城,只是将城外未被元帅军打粮的大户转掠一遭,便继续向东进军,当天把祖大乐吓得往汉中跑了,一路冲向商洛道。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件小事儿。
李自成硬是过了三天,才发现手下少了五百老兵。
高杰和李成栋,以及……他老婆又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