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世宗朝一共有六次大赦,杨慎最终还是没能回到家乡,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也无人敢受理。”
“不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嘉靖八年,杨廷和在新都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杨慎请求巡抚欧阳重替他请命,回乡葬父,获得了批准后赶回新都治丧。此后的地方官员就对他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名声太大,无论他在哪里待着,各地官员均对他十分善待。”“不过能帮的也就到此为止了,嘉靖三十二年,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还一度举家迁往寓江阳,也就是我老家蛮州居住,结果只住了五年就又被人检举揭发,于嘉靖三十七年被巡抚派四名指挥押回永昌。”
“直到他死在滇中后,遗体才被送回新都安葬。”
“但是他的遭遇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同情的,等到嘉靖皇帝一死,隆庆皇帝上台当年,便追赠他为光禄寺少卿。”
“等到天启皇帝登基后,追谥他为‘文宪’。”
“这个谥号相当不错了,属于文臣十六等,一般还要同时具备文治成就与法治功绩,明代礼部《谥法备考》特别注明‘非文武兼备者不得谥宪’。宋濂因‘定礼乐、修刑书’获‘宪’字,梁锦阳因‘持法典、正军纪’得此谥,杨慎一辈子流放,只有正德年参与编修《武宗实录》,谪戍永昌卫曾率家奴帮助评叛,公绩只能说平平,多半还是看在他在滇南著作四百余种,给与的溢美之谥了。”
“倒霉就倒霉在嘉靖皇帝活得太久。”许安心老家旌阳和杨廷和老家新都相隔很近,屁股自然就是歪的:“要是嘉靖早死,老杨怕是要得重用,加上之前的名声和自己的才华,就算赶上他爹都不算难。”
“这个可能性还真的相当大。”周至笑道:“要是嘉靖皇帝死得早,隆庆上台杨慎肯定会被群臣推举上来,以他的性格和隆庆朝皇帝与群臣的性格,说不定真能得到隆庆放权,和徐阶走成一路。”
“不过历史没有假设,所以就只能由后人留下这首诗在城楼之上,追吊这位过不了‘永固北辰’门,做不了‘拱极’事业的大文豪了。”
“不过我觉得也没啥。”许安心说道:“苏东坡是不是说过每天有荔枝吃就福建人也做得?杨大才子这不也有石榴吃嘛!而且这里气候有好,水果又好,感觉那个时候的滇中也不会太差。城里大多数都是汉人,看着老城的样子,感觉应该也和新都差不多。”
“嗯,这个其实表姐也没说错。”周至点头道:“当年这里有个绰号,就叫‘小蜀都’。”
等到大家从楼上下来,在北教场一个角落发现了一面板报,才知道这里还发生过一次重要的近代史事件。
当年红军在这里举行了“会理会议”,会议有两大重要成果,第一是明确了长征的目标是北上陕北与四方面军会合,为长征胜利指明了方向。其次是驳斥了军中的错误思想和反对意见,统一了认识,真正牢固确立了领导班子。
这个意义,可比第一点还要重大太多了。
周至对近代史反而比较弱,一直以为这两件事情是遵义会议结束后就定下来的,现在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曲折。
会议期间红军就在北关这里,与城内守军对峙八天八夜,为在郊区铁厂举行会议赢得了宝贵时间。(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