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若是不推行不立田制,计亩征税的制度,只依靠两个残破的南方大州,论势力人口可能还不如曹操。
尤其是如今的曹操,当真是有后周之势,坐拥中原,兵强马壮,将南征北讨,以平天下。
当今天下人对江东贫瘠的印象,已然固定,孙策要想从南向北,扫平曹操、袁绍,论势力强弱,恐怕难度不弱于历代的北伐。
但自古成王霸业之事,也不能仅看势力强弱,不然曹操也不可能打赢袁绍。
一个势力君主是否英明骁雄,势力内能否选贤任能,人才济济,也是重中之重。
而孙策显然便十分英武,对代表天子出使的赵彦,孙策便十分礼遇,说道:“臣拜谢天子厚恩,臣以固陋,孤持边陲。陛下广播高泽,不遗细节,以臣任爵,兼典名州。仰荣显顾,所不克堪。臣领江南,虽驽懦不武,亦必思竭微命。”
其实此前让孙策领扬州牧,是非常不妥的。三互法下,孙策一个吴郡人就不应该担任扬州牧。
只是这个三互法此前一直在树用与否之间,来回摇摆。
大才女蔡琰之父蔡邕就曾上书给天子要求严格推行三互法。
只是汉末各州,豪杰并起,诸侯割据,名豪自领郡县者不可胜计。
孙策已经占领了扬州,天子只能认了这个现实。
如今孙策又打下了荆州,那天子自然顺水推舟,把孙策改任为荆州牧,但典扬州如故!
也就是朝廷不会再任命一位扬州牧。
而益州、荆州、扬州、交州的四州军事也都委以孙策。
朝廷给了孙策这么大权柄,自然是有所图的,赵彦关切的问道:“孙将军既已攻取荆州,凡荆州贡赋,此前刘司空所输,将军今可一并担之?”
孙策当即回道:“此理所当然也。朝廷何虑之?”
给朝廷输赋,这是地方诸侯理所应当要承担的,也是尊崇天子的表现。这些地方郡国不论如何也是大汉治下,赋税总要上交朝廷一份。
赵彦冷哼一声,说道:“袁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胜,贡御稀简。”
“我更闻冀州已在传,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
闻言孙策眉头一簇,己方盟友跟天子之间一直是有着难以弥合的裂痕!随着袁绍强盛,这种裂痕正越来越明显。
从一开始,袁绍就不太认可如今这位朝廷中的天子!
他孙策真怕袁绍也来一个河北称帝,导致己方人心动摇。
好在张昭此时开口说道:“我亦曾闻此事,然大将军曾遣使来白,其军府僚属,皆以为此乃妖妄之言,宜诛之以正人心。大将军已杀传此言者,正其心迹。朝廷勿忧也,以免伤忠臣之心。贡御稀简只因河北师出理念,百姓疲敝之故。”
“我江东将去信冀州,与大将军共同休养生息,同进共退,以增贡赋!”
孙策随即也反应过来,露出笑容,袁绍到底不是他那个狂妄又草包的弟弟。
袁绍麾下军府所属幕僚谋主,亦是才干斐然,当世之杰也。迅速统一了观念,逼着袁绍杀了这种妖言惑众的蠢材。
至少当此之时,袁绍没有任何名义上的污点。
不会被天子下诏讨伐。
孙策也说道:“大将军前番遣使至江东,与孤曾言,修我旧盟,戮力同心,共奖王室!其忠鉴如此,天子何疑之?若天子疑其忠,我等盟约何以处之?”
赵彦瞬间脸色涨红,他实在没想到孙策会如此强硬。
这番言辞,已然是在逼迫朝廷!
此时朝廷当中任何人在谈论藩臣忠贞,那就是公卿逼迫诸侯而反了,晁错就是前车之鉴。
而孙策当然要态度坚决强硬,作为诸侯,可以低调做人,但必须高调做事。
这个时候,必须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今天下已经渐平,关东能够逐鹿中原的诸侯,就只有袁绍、曹操、孙策三人。
那这个时候,就要表明自己与袁绍同进同退的态度,就看朝廷到底敢不敢一次性得罪袁绍、孙策两位诸侯。
孙策绝不能允许事态发展到朝廷与曹操联合,一起声讨袁绍的情况。
这个时候,再韬光养晦已经藏不住了,就三位诸侯,难道孙策还能没有扫平天下之志?
所以在孙策的强硬态度下,赵彦忧愤于心,直接拱手说道:“某必将孙将军所言,呈述天子,以让朝廷知晓,将军盟约之忠烈!”
孙策亦挺直胸膛,慷慨的拱手直言:“那就劳烦赵中丞陈愤慨之言,让朝廷自视,难道这天下就未有任何一介忠贞之士?”
赵彦顿时哑然,一腔愤慨仿佛瞬间被熄灭。
若此言真的转呈给天子,揭示在朝堂上,朝廷公卿、天下豪杰又该如何看待汉室?
难道大汉这么多诸侯将领,就没有任何一个擎天之将,是忠心耿耿欲扶大汉之社稷?
从袁绍到曹操,再到孙策,就未有一人是忠贞之人?皆是狼子野心?
若果真如此,又是何导致了这种天下离心离德之态?
此前朝廷一直以为征南将军是公忠体国,一心为公,将统领军兵,为朝廷扫清叛逆,如皇甫嵩一般,是国之柱石。
若朝廷之上,再以为征南将军为野心之辈,那朝廷岂不是有失天下之望?
据赵彦所知,朝廷公卿当中,一直有许多人为江东美言扬名,以为征南将军孙策就是忠于王室的忠贞之臣。
当然也有很多中枢臣子为兖州牧曹操张目,盛赞其为忠贞之后,会尽忠王室,以安社稷。
“能安天下者必孙策/曹操也”的争论在雒阳中每天都有激烈争锋。
与之相对,互指对方为乱臣贼子的亦大有人在。
这正是孙策态度强硬的底气,这大汉天下,所有人都该站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