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1086章 要试一试,不要逝一逝!

第1086章 要试一试,不要逝一逝!

朱翊钧对海外的政策,完全没有任何仁慈可言,这其实是非常奇怪的一种状态,因为按照儒家的正确而言,应该是宣德化而柔远人,这个正确,其实在北宋就建立了。

北宋年间,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病逝,继位的哲宗年仅十岁,皇太后临朝称制,主少国疑之下,王安石还要坚持变法,皇太后启用了司马光。

司马光回到朝廷,立刻废除了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甚至连元祐北伐收复的土地,原封不动的还给了西夏。

宁愿弃地,也要搞政斗,就是典型的为了斗而斗,司马光把地还了,直接咽气,一命呜呼。

自那之后,宣德化而柔远人,就成为了一种正确,这种正确,在崖山之后,彻底消失不见,一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再次成为了正确。

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后,大明击退了也先,从瓦剌人手里要回了朱祁镇,朱祁镇在南宫住了七年,在景泰八年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基。

这个时候,朱祁镇迫切的需要一个合适的说法,来解释土木堡天变,否则他的复辟,就缺乏了足够的合法性。

而不宣德化、不柔远人,就成为了一种错误,说是正统十四年,也先遣使朝贡,王振以使团实际人数给赏钱,不足以前的五分之一,引起了瓦剌人震怒南下,才有了土木堡之变。

这种解释,即便是在天顺年间,都站不住脚。

土木堡的幸存者,大学士李贤,在奏疏里直接阴阳怪气,把当初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钦天监正彭德清等人阻拦皇帝亲征的事实写了出来。

打仗的国公、主抓军事的兵部,连钦天监都借着天人感应,拦着明英宗,理由都是一致的:

皇上宗庙社稷之主,诚不可不自重,主上系宗社安危,岂可轻进,倘有疏虞,恐陷天子于草莽。

朱祁镇想要把土木堡之变的罪责,归咎到‘惠’的不够多,而李贤作为朱祁镇的首辅、内阁大学士,不认为是‘惠’的不够多,是他朱祁镇不听大臣劝告阻拦。

打仗绝不是儿戏,是一件非常严肃,需要慎重再慎重的国朝大事,直接把腹心露给对手,让将士们怎么打仗?

当然,也不是不能把腹心露给对手,比如成祖文皇帝五次亲征,只要出塞,草原人立刻远遁千里,要是有文皇帝那种威震天下的武功,这么做,当然没问题,还没开战,对手就吓的士气全无,自然战无不胜。

可你朱祁镇是文皇帝那样的马上皇帝吗?

也先也不强,瓦剌人在京师碰的满头是包,代宗朱祁钰能打赢,你朱祁镇打不赢,你不问问自己的原因,却要归咎到因为‘惠’的不够多,致使远人来犯?

这种说法糊弄鬼,鬼都要骂鬼话连篇!

李贤当然没有直接骂朱祁镇,而是骂了朱祁镇身边的大珰王振,在大明,骂太监其实骂的是皇帝。

李贤能拦得住一时,但朝廷需要解释朱祁镇复辟的合法性,最终‘惠’的不够多,成为了政治正确,最终柔远人,在孝宗朝抵达了巅峰。

弘治年间大惠特惠,结果导致小王子达延汗的势力,发展到了恐怖的六个万户的地步,就连俺答汗发展到巅峰的时候,手下一共就四个万户,而达延汗足足有六个。

弘治十八年,孝宗一命呜呼,年仅十四岁的武宗登基,仅仅在孝宗死后十天,大明兵败虞台岭之战。

十天,孝宗死的消息还传不到草原上,这证明了,你惠的多与少,都不耽误草原犯边。

虞台岭之战,一场很少有人提及的战役,朱翊钧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戚继光这位帝师讲武的时候讲到了,此战也被戚继光称之为:己巳(土木堡)之变未有如此之耻。

这是柔远人政策破产的开端,朝廷惠了草原那么多年,从天顺年间一直惠到了弘治十八年,惠了如此的结果,戚继光非常不客气的说,小王子达延汗这个狼崽子,就是大明亲自养大的。

自那之后,柔远人的正确,开始走下坡路。

但大明在虞台岭之战后,也走了歪路,这个歪路,就是明武宗的战士路线,也就是营兵精锐路线。

就是人为刻意的制造一个脱离农业生产的战士阶级,战争完全依赖于精锐的战士阶级,而脱产的战士阶级,需要依赖更加庞大的佃农阶级供养,这就导致了大量资源需要分配给战士阶级,就是养出了一群骄兵。

这群骄兵,配合明武宗打赢了应州之战,但社会负担严重加剧。

戚继光之所以认为这个脱离工农的战士路线,是个错误,主要是因为大明朝廷太穷了,根本养不起这样的骄兵,你要是足够的富裕,这么养完全没有问题。

万历振武的路线,表面看是以京营为代表的战士精锐路线,但其实实际上,走的还是秦汉的总体战思路。

京营锐卒、水师军兵,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非完全脱离工农,而退役后,也要进入工兵团营,组织工兵进行建设生产,到地方去,维护一方稳定。

比如浙江九营出巡、比如水师定期出巡清缴水匪海寇,比如京营定期派出清缴马匪、山匪等,李成梁不耐烦朝中文官喋喋不休,又不好发作,带着骑营步营,跑去草原,击退了外喀尔喀七部的南下。

这种制度规划和建设,就是为了让军兵来自于万民,回报于万民。

只有真正做到,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才能彻底完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军魂建设。

朱翊钧在戎事上的天赋并不高,戚继光的规划,朱翊钧直接照办了,他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就结果而言,大明的戎政,前所未有的健康。

这也是朱翊钧对外强横的原因,大明军容耀天威,他对外普‘惠’,军兵们就要想,惠的这些东西给他们,他们能把皇帝想要的一切东西,都抢回来,双倍抢回来!

王家屏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之前,遇到了前来觐见的高启愚。

“见过大司寇,大司寇别来无恙,我可知道,西洋商盟,算是成了。”高启愚满脸笑意的说道:“和环太商盟的白银不同,西洋商盟有两样宝,宝钞和夷奴。”

高启愚对王家屏十分关注,王家屏主导的西洋商盟,和东太商盟,其实是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关系。

“少宗伯意气风发,我不过是踩着你走的脚印走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王家屏听高启愚说起了西洋商盟,连连摆手说道:“大明军强横,能打下岘港,才能让西洋商盟如此顺利。”

“少宗伯也清楚,这帮蛮夷使者,狮子大开口,但大明征伐安南之后,所有人都老实的跟个鹌鹑一样,立刻就变得通情达理了起来。”

高启愚略显感慨的说道:“要用蛮夷的方式对待蛮夷,这可是文恭公当初定的路线,确实好用的很。”

万士和、万文恭,当初万士和这个谄臣病故,皇帝给谥号文恭,那时候,大家都说给的有点太高了,朝廷里面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很多人都觉得礼部给如此高规格的谥号,就是硬抬老上司。

但皇帝还是硬顶着反对的声音,给了这位一味事上的谄臣如此高的谥号。

而万士和做的事儿,归根到底就一句话,用蛮夷的方式对待蛮夷。

这奠定了万历朝礼部的行事风格,后来者受益匪浅,同样高启愚对文恭这个谥号,更加赞同了。

“大司寇,有件事还要大司寇帮忙。”高启愚当着太监们的面,开始拉帮结派,太监们看高启愚的眼神都变了下。

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

高启愚让王家屏帮忙,看起来很像是篡臣了。

“这可说不得,这里可是通和宫。”王家屏面色一凝,这高启愚从不孟浪,为何在通和宫说这等话?

“国事。”高启愚一脸坦然的说道:“大庭广众,还能说私事不成?主要是我想大司寇帮忙说服陛下,丁亥学制,又要钱了。”

“这…”王家屏眉头紧锁的说道:“今年户部度支,丁亥学制靡费钜万,已经到了两千五百万银,居然还要加钱?”

“陛下现在都不肯见我了。”高启愚无奈的说道:“乙未军制,大明要建二十七个边营,这是好事,可京营有讲武大学堂,有自己的三级学堂,这边营最起码要有三级学堂。”

“要多少?”王家屏确定这个要建,陛下显然不会阻拦,那就是具体经费上,有了分歧,而且是巨大分歧,才导致了皇帝陛下不肯答应。

“一千万银。”高启愚低声说道。

“你自己去吧。”王家屏一听这个数儿,直接拂袖而去,甚至没给高启愚说话的机会。

一千万银,高启愚真的好意思开口!

“大司寇留步,留步啊!”高启愚赶紧追了上去,这半个月,他找了所有的阁臣,甚至还跑去宜城侯府找张居正,张居正起初还以为高启愚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儿,让门房询问何事,一听一千万银,连门都没让进。

王家屏一听,立刻疾走,一边走一边说:“我不是大司寇,你找别人就好。”

王家屏到底是年长几岁,被高启愚给追到了,在经过了长达一刻钟的拉扯之后,王家屏只好跟高启愚一起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内觐见陛下。

大明皇帝朱翊钧,看到去而复返的王家屏,再看着高启愚,拍桌而起,指着高启愚的鼻子骂道:“高启愚,你真的敢开口,一千万银,朕告诉你,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你怎么不把朕的命要了去!”

“朕的银子,都给了黄金收储和丁亥学制,你还要!朕把命给你好了!”

“陛下息怒!息怒啊!气大伤身,气大伤身。”王家屏一看这架势,就知道,陛下是真没钱了。

陛下尚节俭,这些年省下来的银子,几乎都扔进了丁亥学制里,高启愚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还要一千万银,皇帝不生气才怪。

王家屏肯跟着高启愚一起来,也是觉得陛下富有天下,一千万银虽然很多,但还是能拿得出来,但王家屏这才知道自己想多了。

黄金收储后就不能擅动了,否则就是黄金宝钞的信誉危机。

陛下确实没钱了。

“分五年,每年也就二百万银。”高启愚十分强硬的说道:“陛下,这绝对值得!陛下,这一千万银不也得,否则日后这边军就是地方养的精锐了,而不是朝廷的!既然要推行乙未军制,那丁亥学制就要跟上!”

“陛下,说一千道一万,得让这些边营军兵知道,他们吃的谁的粮!穿的谁的衣!要给谁尽忠!”

高启愚的态度前所未有的强硬,压根就不该是他这个独臣该有的姿态,高启愚硬要把王家屏拉来,就是为了做个见证,陛下今天就是把他杀了,他也是为了国事,为了大明,不是为了忤逆而忤逆!

“来人!把他的官袍给朕解了,送北镇抚司!过一遍五毒之刑就清醒了!”朱翊钧一拍桌子,大声的喊道。

赵梦佑带着人直接就把高启愚摁了,把官袍给高启愚解了,放在了一边,不过赵梦佑没把人直接带走,显然这架还没吵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