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三十章 河北推新政,江南人惶惶终

是以近3年,我等暂且迁徙塞北之鲜卑人。待塞北之地清空,则更靠北之鲜卑人,必将南下而来。

届时,我等继续征服、迁徙其众即可。”

言罢,赵旻叹了口气。

“以上诸事,我需回宫向天子禀报。

公仁公、卞夫人,你2人务必继续关注铸币之事、迁徙鲜卑人之事。

此外,我等既已商定丹阳郡老弱妇孺如何安置之事,便须尽速照此行事。

近日来事务繁忙,有劳2位也!”

说着,赵旻向董昭、卞夫人2人躬身行礼。

2人忙不迭还礼。

“主公言重矣,此皆我等应尽之责也。”

1刻钟后……

赵旻便匆匆进了宫城。

俄而,其人便在长秋宫正殿,见到了皇后伏寿、以及太子小刘嗣。

小刘嗣之筋骨,已被赵震锤炼得差不多了。

适逢赵家真定故里有些俗务,须由赵震这个家主返回处理。

是以,小刘嗣便暂时回宫,改为以学文为主。

见赵旻匆匆而来,伏寿、小刘嗣皆有些惊喜。

赵旻先将铸币之事,向伏寿、小刘嗣禀明。

孰料……

这母子2人,竟然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赵旻登时有些气馁。

伏寿向爱郎嫣然1笑。

“太子太傅,此乃幸事焉!如若新铸之5铢钱轮廓、文章模糊不清,岂非要坏卿之英名?”

相比于锐意进取的赵旻,伏寿显得颇为保守。

但这也不能怪伏寿,她也是为赵旻考虑。

小刘嗣也宽慰着自己的亲爹。

“大人勿忧,想必步鸿胪亦有此顾虑,故而欲反复确认无任何问题,方可批量铸造5铢钱。”

小刘嗣生于建安6年(西历201年),其人自出生至现在,便从未见过5铢钱长什么样子。

在小刘嗣的认知中,5铢钱已经废除很久。

以是故,其人同样担心,重新恢复5铢钱,是否会对自家大人造成不利影响。

赵旻见状,果断转移下1话题。

“皇后、太子所言极是。既如此,臣便不再关注此事。”

伏寿、小刘嗣母子同时颔首,而且,同时暗暗松了口气。

然后……

赵旻便将自己有意请幽州、冀州之士族、豪族组团前来许都工坊群观摩、学习之事,禀报于伏寿、小刘嗣母子。

最后,赵旻提出1个小小的要求。

“启禀皇后、太子,臣有意在冀州、幽州之士人观摩许都工坊群之当日,有劳陛下接见此2州之士人。

如此1来,非但可稳固朝廷对幽州、冀州之掌控,更可借此良机,使此2州之士人,对兴建工坊信心倍增。

只是,不知皇后、太子意下如何?”

伏寿不假思索道:“如此甚善!然则,太子太傅需提前制定相关之1应行程计划,以便妾及早提醒陛下。”

赵旻欣然领命。

赵旻之所以不直接找刘协,而是找伏寿转告刘协……

主要是因为,赵旻也摸不清,刘协究竟在宫中何处。

而今大汉乱世即将终结、盛世气象隐现,而且大汉疆域又已远拓万里。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孙权抛弃“德运”理论,转而以“符瑞”为受命的依据。此事虽然略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却也反映了彼时的历史背景。

作为1个既无刘氏血脉,又无“挟天子”优势的割据者,孙权确实不便在称帝之事上与汉室或魏室扯上关系。

实际就历史记载看,孙权虽有称帝之心,却无称帝之胆。从他长期不肯正式僭号,便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心理。

注:孙权改元于魏黄初3年(222),称帝于魏太和3年(229),中间相隔整整7年。

关于孙权“乍前乍却”的心态,学界存在不同见解。田余庆认为孙权是在等待内外局势的稳定;王安泰则认为孙权是在寻找“天命论述”的理论依据。

注:见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王安泰《恢复与继承:孙吴的天命正统与天下秩序》。

其实除了以上两点,还另有原因。

从时间背景看,孙权称帝(229),恰好是在诸葛亮北伐(228)的翌年。蜀军的主动出击,大大增强了孙权对吴蜀联盟的信心,使他不再担心“蜀主幼弱,国小势逼”,因此正式僭号。

南安、天水、安定3郡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乃见之,语(邓)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蜀书邓芝传》

从出身上看,作为1个“孤微发迹”的寒门子弟,孙权当然不敢、也不愿以汉室的继承者自居,因此以“符瑞”为辞,宣称自己直接“受命于天”,刻意回避东吴与东汉的承继关系。

随着东吴局势的稳定,东吴年号中的“符瑞”色彩略有缓解。不过孙皓继位之后(264),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又开始旧调重弹,运用符瑞、云气等术数理论,强化其统治权威。随之而至的,便是层出不穷的改元、与充斥着祥瑞色彩的年号。

谚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概而论之,孙吴对于天命、正统的理论选择,既反映出统治者对天下秩序的看法,同时也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