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谈判和沟通,大明帝国最终放弃了葡萄牙人。理由肯定多种多样,但当时西班牙国王也是葡萄牙国王是最关键的。无论葡萄牙商人如何保证,也很难赢得大明皇帝的完全信任。
能让他们继续居住在濠镜澳,并获得一些货物配额,和信任无关,仅仅出于情份。大明皇帝登基之初,濠镜澳的葡萄牙商人曾经给予了一定支持。
换个角度讲,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承诺获得了皇帝陛下认可,而大明帝国提供的货物种类及其价格也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认同。
双方互相需求、共同盈利,是标准的商业模式,与市长先生所说的不公平毫无关系。大明帝国没有欺行霸市,东印度公司也不曾饱受凌辱。
如果非要说有不公平存在,恰恰是大明帝国在亚洲海域给予了东印度公司所属商船足够的安全保证。反过来,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却没有类似的回报。”
见到科恩总督的窘态,笛卡尔知道得不到答案,索性继续讲。他在抵达大明帝国之后除了在非常优越的科研环境中继续研究,还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查,尤其是景阳皇帝登基之后的几十年。
换句话讲,他把景阳皇帝也当做研究对象了,想从人的层面来分析大明帝国能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虽然这项研究工作刚刚进行了两年多时间,远谈不上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他比大多数明人更了解这个国家的现状和部分历史。
“我再补充一条,在大明皇帝御驾亲征奥斯曼帝国的过程里,为大明军队提供帮助的不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而是丹麦东印度公司。
是否有什么内情,我肯定不会知道。但凭借这次合作,丹麦东印度公司得以在霍尔木兹港获得了稳固落脚点和商业份额。
这个场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濠镜澳葡萄牙人的竞争关系,是不是大明皇帝有意为之,我也无从判断。
可现实很明显,如果荷兰东印度公司不再受到信任,皇帝陛下不会有很大麻烦,因为丹麦东印度公司很可能成为继任者,担负起从亚洲运送货物去欧洲的工作。
我有理由相信丹麦人并不在意西班牙国王、法兰西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态度。就算在意,由这条航线产生的利润也会让他们暂时忘记。”
看到笛卡尔凭借一己之力把科内利斯和彼得两位荷兰官员说得哑口无言,梅森也受到了鼓舞。但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上,没怎么关注过这类问题,无法提供更多有说服力的论据。
不过受到笛卡尔这段话的启发,忽然想起还有另一个东印度公司存在于亚洲,而且是公开的,不算秘密。索性一起扔出来,多少能起到点威慑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