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晋末长剑 > 第1389章 双赢

第1389章 双赢

浑浊的泥塘之中,一群群赤膊丁壮正在疏浚淤泥。

天很热,阳光正烈,晒得很多人背上的皮肤都裂开了。

树荫之下躺了一地人,大概都是中暑的。

医者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挖河也得等冬日枯水时啊”,然后摇头叹气,一一诊治病患——事实上杯水车薪,大部分人等不到施治就死了,这便是徭役的可怕之处,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俘虏。

挎刀持弓的武人集体坐在草棚前,一边擦汗,一边大口喝着水。

不远处还有人在挖坑埋尸体,苍蝇飞来飞去,嗡嗡作响。

尸体有完整的也有少了头颅的,至于头颅在哪,可以看看各自营区的栅栏。

这就是残酷而真实的治河工地,可不是仅仅只是想象中体力活而已,对民力的摧残极其巨大。

每天都抓逃,但每天都有人逃。

邵裕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大场面,骑马走了数里后,沉默不语。

就在此时,上游某处河段响起了巨大的轰隆声。

他扭头望去,却见水闸大开,浑浊的河水汹涌而下,使劲冲刷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细小河道。

有那么一瞬间,河畔的泥块尽皆崩解,草木纷纷摧折,被裹挟着向下游流去。

也不知冲刷了多久,水闸又慢慢闭合。

残存的河水慢慢流向远方,河道中的水位慢慢下降。远处集结了数千丁壮,观其形貌,多髡发鲜卑、乌桓之辈,此刻战战兢兢,脸色发白。

天地之威,没人能不害怕。

“河道裁弯取直。”广陵太守陈严凑了过来,解释道:“昔年魏文帝南巡至广陵归去时船只大量搁浅,为吴人所获,便是此处了。”

邵裕点了点头。

他知道今年的一大任务就是修缮邗沟这一段河道,但没想到发动了数万人。父亲为了沟通南北,真是不遗余力。

但不修治也不行,这条漕运东线乃春秋时吴国开凿,历朝历代循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却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中间有些河段地势太高,导致水浅时不能通航,必须修建船闸。

当然,搞船闸也不能完全治本最好的办法是动用全国民力,新开凿运河,但耗费太大了,大概只有大梁朝鼎盛时期才能做——事实上这一点他也不确定,因为这个计划实在太庞大了,便是大梁盛世也很勉强,如果当时再有点什么战争,两相交迫,问题就大了。

“咚咚……”鼓声响起。

邵裕抬眼望去,河道内的积水已经排了七七八八,只剩中心一小片不连续的水塘了。

原本的河道、河岸都已被冲得面目全非,各种杂七杂八的物事连同黄泥汤搅在一起,早已集结待命的丁壮们在鼓声的催促下,带着工具下到泥塘中,一点点清理。

原来河道裁弯取直还有这种办法!

邵裕收回目光,问道:“听闻这些胡人多有骚动?”

“一开始是有。”陈严说道:“不过有河南南下的府兵镇着,郡兵也悉数出动,闹不起大乱子。酋帅都没了,亦无战马、弓刀,在徐州这个水泊纵横的地界,杀他们如杀鸡一样。”

“再者——”陈严清了清嗓子,又道:“他们的老弱在那边。”

陈严一指远处那潦草的棚户区,道:“老弱妇孺两万余人,帮着挑土、堆土、做饭、洗衣。丁壮及健妇三万人下河,分开管治,跑不了的。”

老实说,这个丁壮和老弱妇孺的比例很畸形。一般而言,十四五岁以上的成丁数量最多只占三分之一,多了就说明部落抛弃了大量老弱。

“修治完这段河道,会给他们编户齐民,充实户口。”陈严最后说道:“徐州不过六十万口人实在太少了。此地能产稻,将来种田的人多了,输往京中的米粮就多。”

“还得办学校吧?”邵裕问道。

“自是要办的。”陈严说道:“移风易俗之事,天子所重。此辈训以华风,百年后便是梁人了,谁记得他们是鲜卑、乌桓之众?”

邵裕又看向南方的茫茫原野。

湖泊星罗棋布,烟村缥缈难寻。偶尔见到一堆被垛高的土地,宛如水中岛屿,长满了随风飘荡的芦苇。

谁能想到,善于骑马的草原胡人,将来兴许要操舟往返于各处,以种植水稻为生。

“这边在修治河道,商旅都跑巢湖、淝水一线去了。广陵的商事,应没往昔繁盛了吧?”邵裕又问道。

“明年就回来了。”陈严不以为意,然后又道:“殿下先前所问之事,已有眉目了。”

“哦?”邵裕来了兴趣,道:“他们同意了?”

“此事还离不开治河。”陈严说道:“殿下请随我来。”

******

日头西斜之时,邵裕来到了广陵城西的一处佛寺内。

入寺之前,他仔细看了看,这佛寺有些新啊。

征辽时,他发现慕容燕国和高句丽居然都有佛寺。居洛阳、汴梁时,听闻两地在过去十年间,各自多了两座佛寺,而今来到广陵,又见到了一座新修的佛寺……

这帮法师还真有办法!

战乱时有人为了寻求慰藉,信佛倒还可以理解,可天下太平了,佛寺居然还到处修,真的有点手段。

联想到母亲说她年轻时受家族影响,对天师道有好感,现在却愈发相信佛家那一套,邵裕顿时无语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