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1261章 空穴来风

“王老大人所言甚是,但臣以为此事牵连甚广,而且不是一朝一夕所成,陛下还是慎重为好。”这时候,孔贞运开口说了这么一句,他这句话引起了其他人的赞同,尤其是杨嗣昌、钱谦益和范复粹都表示认同,在他们看来这件事的确是骇人听闻,可同时也牵涉太广,不是那么好处置的。

地方私下挖开河堤,这不是这两年就有的,按照锦衣卫的奏报来看,早在天启年间这样的情况就发生了。从天启年到崇祯年,再到现在的永明朝,前前后后已有数十年之久,最早究竟是谁先做的这件事,后续又有多少人卷入其中,要调查起来不仅困难,更牵涉诸多。

一旦以此严查,那么不仅是半个朝廷的官员都会牵连其中,就连之前已经退休的老臣也会一个个被牵扯出来,这样一来后果难以预料。而且从事实来看,当初他们这样做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天启末年到崇祯年间,大明的气候反常,连年的旱灾席卷了大半个大明,再加上严寒的缘故,西北各省农作物颗粒无收,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流寇为患的情况发生。

淮北地区虽在黄河沿岸,相比西北各省情况要好些,毕竟黄河的水源没有断绝,勉强还能灌溉田地。可就算这样,略微离着黄河稍远些的地方就难了,如不挖堤引水入渠,恐怕当地同样没办法种地,而那时候朝廷的税赋又重,所有税赋全加在田地和百姓身上,假如不这么干,不等于逼着老百姓活不下去,和西北各省一样造反么?

所以这件事不能仅仅看表面,之前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逼的地方只能这么做,而当地的官员也因为如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况就成了常态,等大明的情况好转后,之前黄河河堤已被挖的千疮百孔了,再想恢复谈何容易?

而且人是有侥幸心理的,既然这么多年都没出事,那么后来者装聋作哑也就不意外了。大家都觉得只要瞒着朝廷就行,以后慢慢把掘开的河堤再补上就是了,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可想归这么想,要做谈何容易?修缮河堤不仅耗费钱粮,更耗费人力,地方官府的官员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就把数十年造成的后果修补完成?所以大家都装聋作哑,祈祷自己在职的时候不要出事,只要等自己任期一到,无论是升官还是调离,这都不关自己的事了。

这些其实朱慎锥心里也明白,他知道这件事如果彻查就是本朝的第一大案。按照大明律,破坏河工可是杀头的罪名,假如顺藤摸瓜一个个追究到底,那么必然杀得人头滚滚,朝堂为之一空,从而动摇国本。

但知道归知道,可这件事却绝对不能轻飘飘地放过,一旦今天他在这件事上松了口,那么未来类似的情况就更制止不住了。破坏河工的罪名都能不顾,以后大家有样学样,国将不国,他作为皇帝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更重要的一点,朱慎锥生气的不是始作俑者,而是之后的各官员从未向朝廷奏报过此事。假如在自己登基后的这几年中,只要有地方官察觉到了这种情况的危害,提前告知朝廷,让朝廷尽快想办法纠正,杜绝后患,那么这一次黄河出事绝对不会引发如此后果,现在受灾情况如此严重,近百万百姓家园被毁流离失所,死伤和失踪者达到十万余人,这些冤魂又去哪里申诉?他们的命难道就不是命了?他们又去向谁讨还这个公道呢?

“陛下!”还是徐宪成了解自己这个皇帝姐夫的心思,见孔贞运等人的态度让皇帝不喜后,徐宪成连忙起身道:“臣执掌监察司,出了如此事臣其责难咎。但臣以为,此事必须严查才是,如不严惩我大明法律何在?天下人又如何看待此事?更让陛下威望大损,民有怨言!”

洪承畴眉毛微微一挑,深深看了一眼徐宪成。对于徐宪成的态度他可不敢小看,要知道徐宪成在朝中地位并不亚于自己,虽然徐宪成不是内阁成员,更不是首辅,可徐宪成不仅是监察司的一把手,更有着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务,此外徐宪成还是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务府大臣,可以说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假如不是因为徐宪成的姐姐是皇后,他算是外戚的话,以徐宪成的资历当内阁首辅根本就没问题。

而且徐宪成话说的明白,这件事一旦轻飘飘地就这样过去,朝廷不作为的话,那么对大明朝廷甚至皇帝本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两年来,随着大明的元气恢复,国家有了中兴的气象,不仅解决了内忧外患,财政也越来越好,可同时那些之前被打压,或者说已经没了实权的东林党等清流隐隐又有了抬头的迹象。

这从之前杨嗣昌的小心思就能看出来,杨嗣昌就曾经借着机会打算试探一下皇帝,不过却被自己及时阻止了。虽然皇帝没有揭穿杨嗣昌,但洪承畴却感觉到皇帝心中的警惕,甚至因为自己的及时阻止对自己的态度都略有改变,这让洪承畴略有不安。

此外,这一次因为黄河决堤的缘故,目前朝内外隐隐有所传闻,说是黄河之所以因为决堤导致这样的大患,是因为皇帝本身的缘故,换句话来说就是皇帝做了错事上天借此警示,以惩罚皇帝的所为。

这些传言有鼻子有眼,居然还有把太上皇崇祯给牵扯了进来,指责当今圣上得位不正的说法。这让洪承畴大为惊恐,他特意派人去调查了一番,却没找到传言的来源,可传言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传言越来越甚,甚至还有人觉得皇帝应该为此事负责,下罪己诏呢,假如到了这一步,洪承畴根本想象不到会发生什么,难道这些脑子里都是米田共不成?以为皇帝的刀子不利?怎么会有如此胆量挑战皇帝?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