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慎锥就不信了,这种持续了数十年的大事仅凭着几个地方官就能瞒住?难不成南直隶的官儿都是聋子瞎子?要说他们丝毫不知这根本就不可能,其中南京工部肯定是知道的,毕竟当地河工的维护就是南京工部在具体负责,此外因为南直隶虽然不设布政使,但有左右参政和都察御史,再加上应天巡抚实际代管南直隶政务,这些人的责任也同样跑不了。
当即,朱慎锥就道:“那就让三司同监察司一起严查此案,此外警察司这边进行协同办案,不管牵涉到多少人,又不管是谁卷入其中,一旦查实,以国法论处!”
“是!”周安民和徐宪成连忙应声答应,紧接着洪承畴、王晋武也表示赞同,至于工部尚书王命璿就更不用说了,他早就憋着一口怒气了,不仅同意这样的安排,更要求工部也参与其中,对此皇帝表示同意,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他众人虽想再劝,可现在不仅是周安民、徐宪成和王命璿认同,就连首辅和次辅都同意了此事,剩下的内阁成员中钱谦益本就是个墙头草,见此自然不会反对。
至于孔贞运等人虽对此有些不安,但在这种情况下也没办法再劝,心中无奈长叹一声,也只能答应下来。
说完了这件事,朱慎锥接着就提出了重设河道总督的建议。设置河道总督这个想法在之前他就有了,只不过本打算在淮北的事平息后再进行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朱慎锥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了,所以今天直接提出此事,不仅要重设河道总督,还要把这个职务就此固定下来,成为常设机构,以确保未来河工的重要性。
对于这个建议,众人意见一致表示同意,毕竟这个职务之前就有过,只不过是临时职务,后来几经设立和撤销,现在因为黄河决堤的情况再一次重设也是正常。
但这一次众人也明白了一点,那就是皇帝重设河道总督和之前不同,这是要把这个临时职务变成长期的正式职务,而且不仅是针对黄河的治理,还包括京畿地区的水道疏通、防范,此外还负责大运河和漕运,虽然随着海运的兴起,目前大明漕运的重要性已经减弱,可作为互通南北的漕运依旧发挥着诸多作用,而在之前这些都是由地方官府分段负责,或者由皇帝所派出的太监来进行统管,但现在随着河道总督这个职务的设置,未来这些全都归于河道衙门。
“河道总督依之前为正二品官职,其衙门就设在淮安吧,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如此安排甚好,但如今淮安遭受水灾未平,臣以为其治所不如先设山东济宁更妥当些,等淮北水患彻底消除后,再移衙至淮安如何?”杨嗣昌起身建议道。
朱慎锥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现在淮安那边的确是一片狼藉,河道衙门设置在那边很不方便,北移至山东的选择不错,反正济宁那边距离淮安也不远,而且河道衙门还负责京畿附近的河工事务,这样一来可以先从京畿和山东那边先做起来,等淮北水患之事彻底解决后再移至淮安。
除去设置河道衙门外,还有两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其一这个河道总督的人选,其二就是河道总督的权力。
对于第二点,朱慎锥早就有所考虑,河道事务事关重大,作为河道总督手中的权力可不能小,而且河工一事做起来征发的劳役同样不少,假如河道总督仅仅只是一个空头职位的话,事事要求地方配合,做事就难得多了。
故此,朱慎锥决定河道总督和其他总督一样,虽品级低了一级,但依旧可以拥有总督标兵,这个标兵的数额定为一千五百人,直接归于河道总督管辖。此外,河道总督还拥有调动地方卫所的职权,尤其是位于淮安府的大河为直接划归河道总督所用,同时河道总督不归地方管辖,直接向内阁和皇帝负责,有密折上奏的权力,如此一来就能消除后顾之忧,能做些事了。
对谁来担任这个河道总督,朱慎锥还是要听听诸人的意见。这个人必须熟悉地方,能做事也敢于做事,更懂得河工,另外还不能和淮北的官员有所勾连,要不然前脚任命一个河道总督,后脚查案居然查出来他也同此次黄河决堤有牵连,这样一来不仅是打了朝廷的脸,更是打了皇帝的脸。
对于这个人选,说实话众人心中自然有想法,如果能拿到河道总督这个职务,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助力。现在皇帝明摆着重视河工,要常设这个职务,而且这个河道总督不仅是正二品的官职,更手中还有督标兵和调动卫所兵的权力,从这点来说这可是一个实职封疆大员啊!
此外,河工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一次黄河决堤,接下来朝廷肯定会大力气治理河工,而治理河工就需要银子,没有银子根本就做不了事。按照初步估计,每年投入河工的拨款恐怕高达几十甚至上百万元,如此大的一笔财富在手,哪怕就是当个清官仅从指缝里漏点出来也不是小数了。
再者就是河道总督还掌管漕运,这就更不用说了。哪怕如今大明海运兴起,南北走海运的情况越来越多,但大运河的优势依旧不是海运能比,运河安全性高,无需通过沿海港口城市进行内陆转运就能直通南北,再加上沿着大运河由南至北的两岸繁荣的商业和码头,这些掌控在手中就是足够的筹码,假如能让自己人担任这个职务,好处可想而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