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玄幻魔法 > 冰与火之七神荣光 > 第271章 番外远征与和平(20k)

得益于罗柏伯爵的果断行事,长城没有陷入海国与败类之手,数百名被证实或怀疑参与密谋的守夜人被处决,尸体挂在东海望的长城顶部警示来者。在接到长城来信后,海国的北方统领确实有所行动,但它并不是败类们期望的海国大军,而是一艘伪装商船和十几个海国探子,在目睹高悬墙顶的变节者遗骸后,他们不动声色地卸下了整船罗拉斯冻咸鱼,之后便向东返程,再也没有回到这里。

不过,尽管长城的变乱被迅速扑灭,但它仍然在君临乃至整个王国造成了剧烈的震动,人们为曾宣誓终生守护王国的守夜人居然意图叛乱而感到不可思议,科尔隆国王对此更是惊骇万分。对此,国王紧急命令已经集合完毕、准备东渡作战的河间军经国王大道进入北境,波顿和曼德勒的军队也被要求留在北方配合河间军密切监视守夜人和所有的旧信领主,就连日落之海的铁舰队也被要求北上排查是否有海国的船只活动。之后,科尔隆国王还以义军总帅的身份在各地组织了一支五千人的“长城辅军”,直接驻扎在长城附近的赠地和新赠地,这支军队理论上归属王国官员“长城守望”指挥,但实际上只听从国王命令,目的便是为了监控长城、防止再次生变。

至于罗柏·史塔克伯爵,他虽然在镇压变节者、防止长城生变上立下功劳,但他之前热情接待变节者使者的行为也引来了国王的怀疑;因此,史塔克伯爵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国家王座的敕令,要求他带领家族的所有军队赶往东方,加入安达斯军同海国作战,国家王座则会派出官员帮伯爵处理领内事务。

而在科尔隆国王着手处理长城事务的同时,王国边疆的局势已经进一步恶化。由于此时边墙尚未完工,东岸军和参加筑墙役的民夫们分散驻扎在边境各处,所消耗的粮食和燃料也是个天文数字。面对海国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即便是长期在边境作战的诸侯和东岸军也感到措手不及,而随着海国西方统领的军队大举南下、切断了东岸军与内地的联系,边境各地的民夫几乎立刻开始四散奔逃,由于秩序混乱,许多东岸军的堡垒和军营被海国军队迅速攻破,为筑墙役准备的大量官仓也被海国控制、用以支撑接下来的战争,而剩余的东岸军则被包围在少数城堡和据点中,被海国大军团团围困。

最终,距离洛恩河较近的月谷、雷德佛等家族寻得机会突破围城,在大沼泽边缘颠沛流离足足一月后抵达洛恩河下游,加入河口军继续作战;而位置更加偏北的家族则被迫在投降和身死族灭中做出选择,好几个谷地的分支家族就此消亡,就连海塔尔家族也因此分裂:在坚守半个月后,海塔尔族长以自尽换取了保留族堡、族人免死的结果,另有少部分仍忠于国家王座的海塔尔在家族投降后寻机逃入了科霍尔森林。

就此,作为王国边防军之一的东岸军不复存在。

随着科霍尔陷落以及东岸军和东疆军在边境会战中的崩溃,国家王座在东方的力量已经产生了巨大缺口,科尔隆王已经意识到目前单靠王军的力量已经无法阻止局势恶化,因此,他宣布自己将留在密尔指挥战争,其次子杜伦·托勒特也将东渡以稳定军心。同时,国王也开始以城邦共主的名义召集诺佛斯军队南下,进驻娜·萨星以防止海国军队沿洛恩河北上。此时,虽然海国王朝已向诺佛斯派出使者,向其许诺土地,但教团的众僧之长仍然认为国家王座更有可能在这场大战中获胜,坚定地站在国家王座一方;因此,在接到国家王座的召令后,这位可敬的领袖立刻召来大诺佛斯军的总指挥官米洛·卢德辛,要求其率领三万军队南下,防止海国人从南方攻入袭扰诺佛斯。

诺佛斯军队内有着大量久经训练的战士,因此这支军队行动的十分迅速,从集结到进驻娜·萨星只费了不到十天时间。而在进驻当地后,米洛的部下们发现了一些当地多恩领主可能要叛变的传闻,作为外人,米洛不想直接介入当地事务,便将信息报告给身处密尔的科尔隆国王;因长城事变而心有余悸国王在得知情况后异常愤怒,本着先下手为强的考虑,他直接命令米洛抓捕奥伯伦·马泰尔的八位女儿,将她们送往君临软禁,以此震慑洛恩的多恩人。

得到消息后的米洛立刻行动,他以军事会议为由召集当地的多恩领主前来参会,并在会上直接抓捕了八位“沙蛇”。“沙蛇”之一的奥芭娅·沙德抵抗激烈、意图逃离会场,被诺佛斯武士砍伤背部,其长子和一众随从意图反抗,也被砍杀;之后,虽没有找到谋反证据,但八位“沙蛇”和她们的家族成员仍然被长胡武士押往密尔,并经由此地前往君临,相关地产则被科尔隆王交予诺佛斯人代管,同时还要求诺佛斯军队在战争期间必须有至少一万人驻扎于娜·萨星。

当诺佛斯人正在娜·萨星整备军势时,东方七国的兰尼斯特们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征服后第三百三十六年春季,提瑞克·兰尼斯特率领两万洛恩军与北上的威廉、马丁兄弟会合,后者率领了一万五千河口军到来,几乎是洛恩河下游所有可调集的力量,同时,加入七神教会的蓝赛尔·兰尼斯特也为大军带来了六千东方教会的教团武装,北方的诺佛斯人也派遣一万人前来支援;最终,洛恩统领提瑞克·兰尼斯特麾下的军队达到了足足五万一千人,大军沿洛恩河驻扎,与西进的四万西方统领大军隔河对峙,河滨原之战也就此爆发。

会战伊始,大国相没有急于渡河,他命令一部分军队向兰尼斯特挑衅,试图引对方渡河攻击,但兰尼斯特毫无动作。于是,在两军对峙的第三天,培提尔前往一线寻找渡河点,并计划于第二日夜晚在夜色的掩护下发起渡河奇袭。

得知大国相亲自侦察渡河点的兰尼斯特们也随即召开军议,河口军督军威廉·兰尼斯特建议半渡而击,但遭到提瑞克驳回,因为此时兰尼斯特方面向洛恩河的阵地均为平地,并不适合防守,而且提瑞克曾在战前雇佣熟识的术士进行占卜,得到的结果是“水会导致失败”,因此担忧海国再次效仿抱憾河之战,用水术士的力量摧毁军队。最终,提瑞克决定将大军主力撤退至距离河岸更远的河滨原,同时诺佛斯派来的援军则撤退至北方的草丘原,两军之间由一条取水的小河川分隔。

第二日夜,大国相的夜袭部队在渡河后便立刻发现兰尼斯特军已经撤退,而且在天明之后看到对方已经利用沼泽、河川等自然环境在高地列阵。培提尔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两军就这样开始了对峙。

一月后,由于雷戈国王在洛恩河口进展顺利,已经开始围困瓦兰提斯,大国相再次策划夜袭。在得到北上的水术士支援后,该月第六日,海国的奇袭队由加兰·提利尔率领,在术士的协助下沿敌军间的小川逆流而上,潜伏至敌军主力背后,待信号发出后发起奇袭,而海国军主力则将从正面发动突袭,同时随军的草海部族也将在凌晨时分猛攻北方的诺佛斯军,将其击退后从侧翼夹击兰尼斯特的本阵。

在实际执行中,得益于水术士的协助,加兰·提利尔的奇袭队成功沿涨水的小川绕至兰尼斯特军的主力后方,却不料在上岸过程中被巡哨发现,不得已强行放火发起夜袭。而看到火光的大国相明白奇袭计划已经暴露,也只能立刻率大军从正面发起攻击。

不过,虽然计划未能按理想进行,但夜袭本身还是成功的,兰尼斯特军确实陷入了混乱,但随着天色渐明、双方可以识别敌我之后,兵力占据优势的兰尼斯特军就开始组织反攻,双方就此陷入胶着。为打破僵局,随军出征的伊耿亲王率领一众侍从与旧七国贵族向前线进发,与大国相兵合一处后向兰尼斯特侧翼发起突击;最终以伊耿亲王重伤、培提尔大国相受伤、多位侍从和旧七国贵族战死为代价,击杀了包括蓝赛尔·兰尼斯特、威廉·兰尼斯特在内的一众将领,兰尼斯特与诺佛斯联军就此撤退。这场惨烈的战斗自凌晨打响,至次日正午时分以海国大获全胜结束;海国军伤亡2.5万人,国家王座军伤亡3.1万人,两军战死者合计达7400余人。

河滨原之战的胜利象征着海国在洛恩河的攻势开始进入全盛期,先后占领查约恩、赛菏鲁、瓦利萨等城,并在三个月后攻占洛恩大领地的治所新岩城(原新凯岩城),将西方统领和海国王廷搬迁至此。此时,距离雷戈国王离开东方七国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

在丢失族堡和治所后,提瑞克·兰尼斯特先是撤退至密尔修整,在得到西境军队支援后试图组织残余洛恩军组织反击。然而其在该年年末的丘间之战中惨败于海国军队,多位西境贵族战死,自己也身受重伤、险些被俘,之后被迫在密尔城内修养,洛恩军残部则并入了王国的密尔军。

就此,海国开始了约十一年间对洛恩的统治。

而在河滨原之战进行的同时,科尔隆王此前的冲动决定还在南方激起了极坏的影响。由于担心自己也遭遇八位“沙蛇”的命运,狄肯·塔利在几经权衡后杀死了里斯海岸的国家王座官员,并在获得马图斯·罗宛的支援后重新控制了里斯海岸,最终将两国的交战线推进至争议之地,东方仍在坚守的瓦兰提斯也彻底成为了孤城。

在如此的大好局势下,海国王朝很快就发动了又一次大规模攻势。在战前,雷戈国王和大国相向西派遣了大量马人部族四处袭扰,以此分散国家王座的军力,随后,包括禁卫军、西方统领军、多恩军、里斯军、远东盟军在内的几乎所有海国军队合兵一处,向着密尔进军;作为应对,科尔隆王和托伦王子也在密尔城附近集结了所有可以调动的军队,包括了王国禁卫军、密尔军、安达斯军、黄金团和部分河湾军在内的力量围绕着密尔城驻扎,双方为这次大战都集结了几乎所有力量。

当大战正式开始时,已知世界的所有人都为此战的规模感到震惊,作为守城方,国家王座在密尔集结的军力达到了十万,其中近半数是直属王室的中央军,而作为攻城方,海国王朝在密尔城下则聚集了超过二十二万大军,其中包含海国军队七万、远东盟军一万、伊班军队一万,即使围城军的剩余部分都是缺乏纪律的草海战士,他们也能在攻克密尔城外密集的工事上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除开攻守双方的兵力数字,这场密尔围城战还创下了一个“历史第一”,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战斗。交战双方在此次会战中都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器(火枪、抬枪、火炮),其中海国军队装备的数量尤其夸张——由于科霍尔的迅速陷落,海国军队几乎兵不血刃地缴获了城内的所有储备,据说单火枪一类就缴获了各式两万把,火炮也有一百多门,在“可供守城三年”的火药储备支撑下,尽管部分火器被分配到其他战场,但密尔城下的海国大军仍然装备了约一万把火枪和五十门各式火炮。作为对比,国家王座军队装备的火枪数量少于对方,只有七千多把,城内的火炮也只有十五门,但守军普遍装备了抬枪作为火力补充——国家王座对这种威力、精准度和可靠性优于火枪,同时又比火炮更易于机动的火器十分青睐,而且为了不与火炮的生产起冲突,它基本只在维斯特洛生产,截止开战时,城内守军装备了各式抬枪千余把。

由于交战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海国军队无法在海上对密尔进行封锁,这场围城战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长期化。为了攻陷这座城市,海国军队对弹药的消耗毫不吝啬,每日都向城市和外围的工事倾泻各类弹丸,大量草海战士也在雷戈国王的命令下向城市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而作为回应,守军没有放过面前的任何一个敌人,由杜伦王子指挥的抬枪队还充分发挥了射程和射速的优势,不时对海国的火枪手和火炮进行集火压制。当围城战持续到征服后第三百三十七年,愈发焦躁的雷戈国王甚至开始命令那些功勋卓著的术士去设法加大密尔湾的退潮程度,寄希望能够经海滩绕过坚固的城防,只可惜几位术士的派头在守军眼中太过显眼,当他们大致猜出远处原野上的那些人是谁后,不多时就向对方寄出了几十把抬枪的热烈问候,以实事求是的理念证实了术士也是肉体凡胎这一猜想。

在密尔城下,海国军队遭遇了二十年前胡戈一世在瓦兰提斯城下的困境,国家王座也明白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留守君临的弥赛菈女王和琼恩王太子的组织下,来自河湾、河间、谷地的军队渡过了狭海,他们在潘托斯上岸,同科霍尔军队会师后立刻南下前往密尔。当海国军队发现南下的援军时,他们只得选择撤退。但就像此前伊班人绝不放过远北联军那般,在发现海国军队撤退的动作后,以罗柏·史塔克为代表的王国骁将立刻冲出密尔与敌人交战,并最终促使了围城大军的溃散。

撤退期间,海国王朝还遭遇了自远征以来最大的损失:当海国大国相培提尔·贝里席试图恢复一支军队的秩序时,他遭到了来自安达斯军的火枪攻击,一发铅弹击中了他的大腿,使他从马上跌落,虽然一旁的伊耿亲王立刻将大国相拉上马匹,但大国相衰老的身躯已经不能经受这种伤害了——在征服后第三百三十七年秋季,海国王朝的奠基人和指导者培提尔·贝里席因衰老和伤势死于新岩城,享年六十九岁。由于大国相终生未婚、没有子嗣,他在去世前指定“密尔人”达克苏斯为自己的养子、替代自己继续这次远征。

不过,在大国相去世后,海国的高层普遍对国相生前的任命表示反对,就谁将成为西方统领的下一位指导者争执不休,以至于西方统领隐隐有分裂的倾向。最后,还是雷戈国王力排众议,亲自指定了维拉斯·提利尔,这才让风波停息下来。同时,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其他战线再次爆发,国王任命次子韦赛里斯为北方统领,第三子伊纳尔为南方统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和各战线的内部矛盾。

次年春季,在雷戈国王的召唤下,海国军队在厄斯索斯各地发起了新一轮攻势,此轮攻势的领军者是自东方而来的仪地军队。自第十二次远征以来,仪地的实际掌权者丰治便与海国结为同盟,但仪地主力在最开始的攻势中却未能赶来支援,原因在于此时的仪地并不稳定:橙黄朝的崩溃使得仪地北方屡遭鸠格斯奈部族入侵,南方的富庶地区则需要同蔚蓝朝的残党进行交战,海尔科隆三城的联军也不断袭扰着仪地西部。在四处起火的境况下,浅绿朝被迫将大量军队留在本土作战,海国东方统领下辖的兽面军和坚盾军也经常前往各地救火,但期间两军仍旧有不少力量被调往西方。

毫无疑问,仪地需要海国的支援,但如果海国无法从与国家王座的大战中脱身,指望西方的力量也是不可能的,对此,浅绿朝必须做出抉择:是帮助海国赢得后获得海国的支援,还是先稳定内部再西进支援海国——丰氏一族最终选择了前者。

为了打破艰难的现状,在征服后第三百三十八年秋季,丰治开始召集丰氏一族在全国的力量,除开丰氏本家之外,包括高氏、钱氏、常氏、李氏、药氏、林氏、叶氏、麦氏、田氏共九家分支响应召唤,这支三万人的东方军队由丰治的次子丰英指挥,于第二年春季离开仪地,经由魁尔斯和新吉斯,最终在里斯海岸登陆。随后,仪地军队在流血丘和杀戮丘协助塔利和罗宛大败泰洛西军队,接着又在密尔平原击败国家王座的阻截力量、逼近密尔,当地的一些附属同盟也倒向海国;不过,由于此时北方的乌瑟罗和神王已经逼近布拉佛斯,正在猛攻灰谷冲,在雷戈国王的要求下,仪地大军没有进攻重兵布防的密尔城,而是往北行军,经南丘进攻力量较弱的潘托斯大领地。

在北上过程中,丰英的大军没有选择横穿灼烧之地,而是以斗犬般的速度翻越了维刻立那的丘陵地带,他们随后还在旧戴瑞领得到了一些起事者的支援。但是,随着大军深入潘托斯境内,依靠族堡防御的王国贵族们迟缓了他的速度,当地坚壁清野的行动也使得丰英无法通过就地抢掠补充大军所需。在这番情况下,时任潘托斯统领的伊尼斯·佛雷之子“高瓦德”集结了潘托斯、远北两国的地方军,在安达斯军和黄金团的策应下于野外布阵,意图与东方军队决一死战。随后,两军在平地大道附近的道前原爆发战斗,也就是道前原之战,虽然此战的结果是佛雷落败、“高瓦德”重伤,但仪地军队也不再应雷戈国王的要求围困潘托斯或者北上安达斯,而是兵锋一转,向东返回了海国控制的洛恩地区。这意味着海国王朝在战争期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此落幕。

对于此次敌前大回转的缘由,至今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可能情况就是从年初开始,先向西长距离远征,接着又连续在敌占区作战近半年的仪地军,在经历了高强度行军和数次激战以后已经无力再向前一步了。虽然具体记载不明,但此时的仪地军队应该已经承受了相当的损失,最终迫使丰英不得不选择休整军力。

当下有种说法,认为海国王朝自密尔之战后最好的机会因为丰英的退缩而被浪费,但事实上这一机会很可能根本不存在:依靠一支孤立的西征军,就想克服重重阻碍为战局取得优势,这一计划本身就是过于理想。雷戈国王在海国王朝的人力物力都逐渐不及国家王座的情况下如此举措,既是决策错误,也同时是无奈之举。

此后的七年中,除开对入侵的草海部族的清剿,国家王座和海国王朝之间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的野外会战。在这一时期,两国将作战重心放在了对重要城市和地区的争夺上。例如在争议之地,双方便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拉锯战,海国军队一开始与泰洛西的红神教军互有胜负,但随着国家王座加强投入的力量,再加上本地的领主和移民对于海国西方统领一次又一次出兵的要求难以接受,当地战局在第五年迅速恶化,马图斯·罗宛和他的三个儿子相继战死,罗宛家族就此没落,此前投奔海国的狄肯·塔利也自知在当地无法容身,便带领亲族逃亡海国,角陵和里斯海岸的领地后被国家王座封给其远亲。

此外,在这一时期,两国围绕娜·萨星和瓦兰提斯的战斗也十分激烈。当海国大军的精力从一开始的攻势中抽离出来,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两座城市对自己的威胁:作为洛恩河畔的坚城,娜·萨星阻止了海国军队沿河而上攻击安达斯和潘托斯的可能,而瓦兰提斯则阻止了海国的舰队和物资沿洛恩河北上补给大军,迫使大军的后勤严重依赖陆路运输。为此,海国在这两座城市都布置了大量围城军,而同样明白双城重要性的科尔隆王则拼尽全力为两座城市提供支援。逐渐的,海国的力量被消耗在看似无尽的恶战之中,而此时,国家王座的反击也已蓄势待发。

在这段相持的岁月中,科尔隆王可没有闲着。在经历了数年的修整后,他前往北方,在布拉佛斯集结了安达斯军、潘托斯军、远北军、河间军和科霍尔军五支军队,许多山间的安达尔部族也在提利昂·兰尼斯特和夏嘎的号召下加入这支大军。随后,国王在数支王国舰队的支援下登陆罗拉斯岛,在岛上的会战中摧毁了海国的北方统领,乌瑟罗和韦赛里斯亲王都在乱军之中战死;而在群岛旁的海上,伊班舰队也在王国的怒火中变成了燃烧的火炬,为了将麾下的数万将士带回东方,伊班神王在众目睽睽下向国王屈膝臣服,以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才换得了逃往东方的机会。

解决伊班方面的威胁后,科尔龙国王将王军的下一个目标放在了科霍尔。随着伊班军队的撤离,海国在厄斯索斯北岸的力量出现空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此时,由于各地战事吃紧,原先驻扎在科霍尔的一万海国军队已大多调走,其空缺则由草海部族替代。国王来自北方的突袭是草海部族们根本没有想到的,诸多草海部族都被打得溃不成军,科尔龙王也获得了无数俘虏,同时由于科霍尔的城墙因为海国的禁令而一直没有修复,这座城市再次在一日内易手,科霍尔得以复国,贝尔隆·奥罗里斯被任命为新任执政官。不过,对于整体战局而言,科霍尔易手造成的最大的影响甚至不是海国军队弹药的匮乏,而是正在西方作战的草海诸部纷纷向东撤退;在此期间,科尔隆国王也派出了很多使者同那些家眷被俘的草海部族谈判,以归还家眷作为条件,换取这些草海部族脱离海国王朝的体系,几乎所有部族都答应了这一点——或许是这场漫长而血腥的战争让这些最好战的战士也厌倦了吧。

就这样,来自草海的威胁在短时间内基本被解决,绝大部分草海部族都退回了草海,尽管仍由少数部族依然听从雷戈国王的命令四处劫掠,但是这些人已经无关痛痒。

而随着远北、罗拉斯和科霍尔被收复,原本席卷整个王国东方的战火似乎正在慢慢熄灭,无论是科尔隆国王还是雷戈国王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双方也开始为已经注定到来的决战做起准备:科尔隆王召集了分散在密尔、诺佛斯、科霍尔和争议之地的军队,雷戈国王则撤回了围困瓦兰提斯的大军,只有在索斯罗斯鏖战的南方统领军队没有被召回,他们被命令经盛夏群岛前往更南的世界——如果海国王朝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崩溃,他们将成为坦格利安最后的火种。

接下来,海国军队放弃了一处又一处的占领区,已知世界两大强权的军队都向着洛恩河中游的新岩城——海国王廷所在——集结。终于,在征服后第三百四十七年的夏季,国家王座和海国王朝围绕着新岩城进行决战。作为海国之王,雷戈没有临阵逃跑,他又一次亲临战场,同科尔隆的大军血战。在瓦雷利亚人和洛伊拿人曾血战过的土地上,国家王座和海国王朝的厮杀进行了整整七天,包括杜伦·托勒特王子和伊耿·坦格利安亲王在内的名门贵胄们也没有获得命运的特殊对待;最终,这场决战以海国大军的落败所告终,在精疲力竭的王军的注视下,海国的残兵败将放弃并焚烧了新岩城,护卫着他们的王撤向了渡过洛恩河的船队。

随着燃烧着的黑底红龙旗自城墙上坠落,海国王朝的第十三次远征,也是最后一场远征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三、警戒和平

第十三次远征失败了。当雷戈·坦格利安坐在母亲曾坐过的乌木王座上时,他曾立誓要继承母亲的遗志、将坦格利安的统治带回维斯特洛,可命运就是这么残酷,尽管王国上下为了光复故土的目标拼尽全力,但遥远的青绿大陆终究是回不去了——干旱的海湾地才是他们新的家乡。

作为海湾王国的中坚力量,在第十三次远征中,西方流亡者们率军死战,也因此损失惨重,这一现象在王国各地引发了连锁反应。虽然海湾王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海湾地、拉扎林和魁尔斯仍然在弥林的控制之中,但在其他区域,曾经由海国王朝奠定的秩序几乎瞬间垮塌:草海脱离了管控、群岛回归旧时状态,服役贵族的土地被肆意侵吞,附庸们也纷纷独立……几乎是一夜之间,海湾王国又变成了那个巨龙霸权的残片。

不过,就在雷戈国王瘫坐在母亲的王座上日渐消沉时,王国在东方的同盟却给予了他一个无法拒绝的建议——在海国的第十三次远征中,作为国王的忠实盟友,仪地的丰氏一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即使期间举族上下战死一百六十八人、郎党扈从战死上万人也未曾埋怨。如今,便是丰氏一族向国王寻求回报的时候了——他们要求国王将王廷和海湾王国的剩余力量转移至远东。

这些年来,虽然浅绿朝和王国的东方统领已经打退了海尔科隆后裔的袭扰、剿灭了蔚蓝朝残党的势力,但整个仪地北方仍然动荡不断,卡科萨的伪帝也逐渐不再安分。在之前的第十三次远征中,丰氏一族已经目睹了海国军队的强大,如果雷戈国王能够将海湾王国的剩余力量转移至仪地,那么这些问题都是能够得到解决的,对此,要求浅绿朝的那位傀儡天子禅让,也是可行的选项之一。

雷戈国王没有立刻就被亲家扔出来的甜头吸引,在这个问题上,他深思熟虑了许久。最终,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放弃对铁王座旧领的宣称,与国家王座进行和谈,最终在更加遥远的东方为家族开创新的基业。

面对来自东方的和平请求,两位国王犹豫了很久,他们也很希望能尽快达成和平,这场战争的后遗症同样也困扰着国家王座,王室不得不把大量资源投入在东方七国的战后恢复上,但同样由于战争带来的惨烈损失,国家王座内部也一直存在着坚决敌视巨龙王国,要求与其决战的声音与力量,这些人大多是那些损失惨重的东方领主,国王必须在战与和的选项中做出选择。

最终,在仔细权衡利弊之后,科尔隆一世还是同意了东方之国的和平请求,他在大议会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且与主战的领主们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改变了这些人的立场。而随着王国特使罗库斯·摩帕提斯自弥林返回,和平终于再一次降临已知世界——虽然它并不代表东西方的对抗就此彻底划上终结,但至少在数十年内,世间迎来了太平时代。

在这个时期,国家王座的两位国王采取了很多积极的重建措施,着力于恢复狭海两岸曾经的繁荣,当局势稳定下来,他们也效仿了胡戈一世提前退位,将王位传给长子琼恩·托勒特,拜拉席恩-托勒特家族的统治自此进入第三代,王室规划数十年的血脉合流也终于完成。而在东方,雷戈一世在海湾地也采取了相应的修养生息政策,积极恢复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这个自国相统治以来就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的王国,现在总算是平静了下来;同时,在征服后第三百六十年,年迈的国王正式接受了浅绿朝天子唐隆的禅让,仪地的天命自此转移到了新王朝,也就是乌木王朝的手中,愿它国祚悠长。

眼下,由于东西方两大强权间紧张的和平状态,笔者落笔的这个时代有一个通行于世间的称呼,那就是“警戒和平”。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会在什么时候打响,但至少在当下,世人都沐浴在和平与繁荣之中,他们也发自内心地希望这种太平时代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