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孙原贞当即提出自己的设想:“海港一建,浙江的纺织业定会比现有的规模扩大三倍不止,这其中就能消耗去不少劳动力,更不要说海港建成后带起的周边经济,至少我可以保证,流民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掉。”
潘筠道:“这是转流民为工,还是转农为工?”
孙原贞一顿。
潘筠继续道:“我听说浙江的染工每日工钱只有十八文不到,还要被染坊克扣出三文左右的管理费,染工易病,一日十五文,养活自己尚可,但要想养家人,不可能,若再生病,更是艰难。”
“孙大人,不管是转流民为工,还是转农为工,都要给他们足够的保障才行,若不能赡养老人,抚养妻儿,这一时的平静都是在酝酿更大的灾祸。”
杨瓒连忙道:“此事下官和孙大人也商议过,当下重点放在转流民为工上,先给他们找个活做,让他们安定下来,然后再提高工钱,以法令固定最低薪资。”
孙原贞也点头:“官府会以身作则,修建海港的工钱便会比当下的工钱要高出两文到五文之间,而后,本官会亲自约见各大商号,与他们约定好最低工钱后再发布政令。”
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朝廷很难下旨,下旨到地方也很难遵守,所以地方有治理之权。
这些法规制定对当地政府来说并不难。
也是因为有这个权利,他们才能在朝廷规定的赋税之外又增加一些赋税捐。
但潘筠并不满意于此,因此垂眸喝茶不语。
孙原贞和杨瓒对视一眼,不知道潘筠还不满哪一点。
虽然从见面到现在不过一刻钟,孙原贞和杨瓒也已明确,这位国师既不是沽名钓誉之人,也不是奢贪钱财之人。
谈起民生之苦时,她是真情实意,加之刚才在楼梯上碰见的薛韶……
人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潘筠既然能和薛韶成为好朋友,他们自然是一样的人。
国师的信息少,但薛韶的信息却多。
推导一番,加上刚才的对话,孙原贞瞬间领悟,这位国师觉得还不够。
他略一沉思便道:“只从法规上固定最低的薪资,保障还是不够,孙某过后会再与布政司官员们商议,以定出更多的办法。”
潘筠道:“世人对太祖皇帝误会颇大,都觉得当年太祖高皇帝诏杀功臣,心太狠……”
孙原贞和杨瓒心一提,抬头看向潘筠,他们身后的幕僚没有他们的定力,已经是面色大变,惊惶的看向他们的主子。
潘筠却面不改色道:“可在我看来,情有可原。”
她道:“太祖高皇帝是民间所出的皇帝,深知百姓之苦,也深知土地是百姓的根本,建国之初,曾经叫着除暴安良,为百姓打天下的人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大量圈占土地,行同元兵,陛下怎会不恼不恨?”
孙原贞和杨瓒面不改色的听着,心中一动,明白了。
说心里话,这亦是杨瓒心中忧虑之处。
他目光炯炯地盯着潘筠,激动得几乎要站起来。
多少年了,终于有人说到了点子上。
杨瓒紧握住拳头,压低了两分声音:“国师是说,要把流民失去的土地拿回来重新分给他们?”
潘筠道:“此事不易。”
孙原贞抿嘴,沉声道:“一时不能达成。”
潘筠:“至少得阻止目前还有地的农民继续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并且,减少佃农对土地的依赖。”
孙原贞一愣,他更擅长兵事,于民生,他不由看向杨瓒。
杨瓒双眼发亮,连连点头:“不错,如今佃农还是以户为单位向地主佃租,一户五口人租五亩地,五口人一年四季的劳力、精力全部被地主占去,若能提高劳作效率,再减少地主对佃农的要求,五口人中只要能抽出两口劳力,这两口劳力可以在外打工赚取额外的薪资,长此以往,家境必起,未来未必不能从地主手上买到土地,或是改佃为工。”
潘筠嘴角微翘:“福建邓茂七造反,不就是因为地主盘剥佃农太过吗?虽然朝廷已经下令,严命福建约束地主,取消了佃农好几个耗费劳力的辅作,但……君命难下地方,真正到了地方实行阶段,还是得看地方的。”
杨瓒立即偏头和孙原贞道:“大人,此时正是春播时候,各县都要下乡劝课农桑,不如趁此机会命他们约束各县地主,安抚佃农。”
孙原贞点头。
他想了想,干脆把自己的另一设想提出:“国师,孙某正想上奏分离瑞安增置泰顺,分离丽水、青田二县地置云和、宣平、景宁四邑,再设置官职和军队以安置流民,防治盗贼。”
潘筠闻言眼睛一亮,仰头哈哈大笑起来:“还是孙大人厉害,这个办法好,哈哈哈哈……”
分县,官府就有机会清退出来很多不在册上的荒地和“无主”田地,可以迁村,可以安置人口,这大量的流民就能安定下来一部分,他们还会分到可开垦的荒地。
孙原贞见她高兴,连忙问道:“国师既然也觉得此法通,那杭州建港之事……”
潘筠浅笑道:“孙大人,你知道泉州港从年交完账后到三月,他们账上新增了多少关税吗?”
孙原贞摇头。
潘筠就笑着给他比了一个数字。
孙原贞微微瞪眼,杨瓒也心头火热起来。
潘筠浅笑道:“这还只是关税,想一想这笔关税之后商家们的交易额和盈利。”
“海贸,主要就是绸缎、各种布匹、茶叶和瓷器,而这几样,主要产地就是浙江和南直隶,泉州距离浙江不远,再在浙江开设一个海港,岂不是要断掉泉州的货源?”
那又怎么样?
死道友不死贫道,他们现在浙江为官,自然要为浙江谋福利。
孙原贞立即道:“国师,此去泉州港太远了,若能在杭州开立一个港口,与商人们更加便利,也能节省不少路费和税费,这亦是利民之策啊。”
“的确是利民之策,不过,”潘筠掀起眼皮问孙原贞:“此利也得受益之人心知肚明才好,孙大人是官,但不知‘民’怎么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什么?”
孙原贞和杨瓒皱眉,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要向那些大商人索贿?
潘筠是这样的人吗?
俩人刚才还自认没看错人,这会儿就对自己看人本领产生了怀疑,信心摇摇欲坠。
孙原贞和杨瓒一时没吭声,他们身侧的幕僚心领神会,适时起身给潘筠倒茶,躬身笑道:“国师所言有理,不知国师觉得,那些‘民’付出多少才合适呢?”
潘筠知道他们误会了,但也不怪他们,只是横了他们一眼道:“我怎么知道?让你们大人自己算去,我只知道,自邓茂七叛案之后,陛下对佃农和流民的问题尤其关注,若他们肯出钱粮田地安顿流民,平息民怨,我想,陛下定会很高兴,到时候大笔一挥,便给浙江圈一个港口也不一定。”
四人恍然大悟,明白过来,还是安顿流民,为贫民夺回田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