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周边早已经找不到敌人了,连赵国官员说话都变得和颜悦色且充满尊重,礼数周全。西晋诸官更是恨不得见面就趴到地上去。所以面对张生提出的,年内要扩军到两百万的计划,卫渊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此次会议还有一件事,就是汤宣帝驾崩。
宣帝驾崩已经近两月,消息现在才传到青冥。众修看着宣帝驾崩的时间,都觉得有些眼熟。晓渔心直口快,当即就道:“宣帝驾崩是不是和卫渊灭掉第一个心魔是同一天?哈哈,不会真的和咱们界主有关吧?”
晓渔大笑数声,然后发现房间里说不出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所有目光都在看着自己。他声音就小了下去,讪讪自语:“我就是随意说说……”
冯初棠正色道:“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我等远在西域,汤室更迭基本上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是宣帝驾崩,却又没有说新帝人选,这就有点意思了。听说宣帝孩子最大的才四岁,怕是难承大统。”
纪流离对张生道:“你好像得到消息要早一些?”
张生点头,道:“是宝芸从家族里收到的消息。宝家专门以道法通传了消息过来。是以我们知道此事时,宣帝驾崩才十天。”
卫渊听到这里,才发现张生并不是无端扩军。原本众修觉得青冥一百五十万常备军已经足够了,结果宣帝驾崩消息传来,张生马上就把目标改为两百万,年内就要新增至少五十万常备军。
汤帝驾崩,青冥扩军,卫渊觉得自己要是朝廷大佬,高低都得给青冥安个罪名。
不过卫渊转念一想,青冥五十万部队时西晋已经打不动自己了,若是真有两百万大军,怕是朝廷降罪那道圣旨,都出不了御书房。
……
大汤帝宫中,太后一身缟素坐在灵堂中,眼角泪痕未干,怔怔地看着墙壁上的遗像。
偌大的灵堂中空无一人,所有内官宫女都被赶了出去。这段时日来因为小事而被打死的宫女内官已有数十人,因此人人都是战战兢兢。
殿中响起脚步声,步伐稳重沉凝,紫红脸的晋王走入灵堂,来到了太后身后。
太后冷道:“你又来做什么?”
晋王叹道:“我已经查过了,当天宫里那些妃子秀女都是身家清白,并无人指使。所以……”
太后突然发作:“什么叫身家清白,无人指使?!我不管!我儿子死了,与此有关的都要陪葬!我不管你用什么理由,总而言之,当日我儿子宫里所有人都是诛九族!我没空细细查找真凶,索性一齐杀了!”
晋王叹了口气,道:“这倒是小事,依你就是。但新君未立,朝野上下已是议论纷纷。”
太后冷道:“我一个妇道人家,哪里说得上话。你们想立谁就立谁吧,反正这大汤江山已经只剩下弹丸之地,早晚得换个姓氏。”
晋王自后轻轻抱住了太后,太后挣了两下没有挣开,不禁气道:“儿子一死,连你也来欺负我?”
“我怎么会欺负你?我的心你还不知道吗?”
“那你说,新君立谁?”
晋王苦笑了一下,方道:“兄终弟及,也不是没有先例,就只怕……”
太后伸手按住了晋王的嘴,脸色转喜,道:“就知道你心里还是有哀家的。”
一月后,宣帝幼弟继位,称景帝,时年十六岁,改年号弘景,传旨大赦天下。
又三月,宣帝长子失足落水,宫女内官们抢救不及,溺水身亡。数日后,宫中失火,宣帝刚满周岁的幼子在大火中亡故。
宣帝皇后则因悲伤过度,致心智失常,被太后移入宫中静思庵清修。
宫中这一系列变故,半点消息也没泄露,朝廷诸公均不知情。但不知怎的,忽有人在纪国边界举事,传檄天下,说奉宣帝遗诏,讨伐篡位逆贼。
檄文矛头直指晋王和太后,指他们密谋害死宣帝,又谋杀了年幼的二子一女。现今大位上的景帝名为先帝后裔,实则是晋王与太后私通所生。
这一道檄文震惊天下,但纪国此时动荡不安,外忧内患,屡次发兵围剿反而被打了个落流水,派去十员兵卒,倒是有七员被策反,成了对方人马。
一时之间,叛军声势大盛,诸国则都是冷眼旁观。景帝连发数诏,才有四国响应,合计凑了八千人马进京勤王。
无奈之下,景帝传诏天下,命汤室忠臣见诏,可自行发兵讨逆。
弘景元年八月,卫渊就一边与心魔大战,一边打开刚刚送来的讨逆诏书,一字一字地细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