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体面人和药品成为了国礼
只了不到半个小时。
老王家就分好了家。
最终的结果是作为老大的王孟德‘吃了亏’。
不过对于他和何胜男两个人来说,这点亏吃的是心甘情愿。
就家里的那三瓜两枣,根本不值得两口子去争。
真要是想要钱财,凭借着王孟德的医术,分分钟能赚到别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而对于王浩和冉小梅来说。
最欣慰的是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和其他人家完全不一样。
不说别的。
就南锣鼓巷那边的好几户邻居家,就因为分家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刘海中因为偏向大儿子,把家底基本上都掏空了扶持老大。
这就导致两个小儿子心中充满了怨言。
他们结婚的时候,只有一些生活用品,像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大件是一个都没有。
而这些东西,老大刘光奇统统都有,都是刘海中帮衬着置办的。
所以。
结了婚之后,刘光天和刘光福宁愿在外边租房子住,也不回来。
哥仨的感情,更是没有,甚至还变成了仇人。
有一天在四合院里,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还差点动起了手。
这可是让邻居们看了好一场热闹。
聋老太太更是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一句‘父母不慈,儿女不孝’。
刘海中家的情况其实并不是个例。
这个年代,不管是有条件还是没条件。
家家户户都尽量的多要孩子。
毕竟传统的观念就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
虽然大部分都没用。
但并不妨碍那些人生出三四个、五六个孩子。
这孩子一多,长大了以后,不管是娶妻生子,还是住房工作,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再加上父母心中有了偏向。
就变成了顾了老大,就顾不上老二。
心疼老小,老大就得吃亏。
各种矛盾就接踵而来。
一开始。
冉小梅也担心自己家里会发生这种事情。
在说出分家的想法之前,她跟王浩两个人都商议了好久。
在说的时候,心情也是忐忑不安。
生怕为了家产而兄弟反目成仇。
幸好大儿子和大儿媳妇两个人通情达理,事情完美的解决了。
而王援朝和王卫国两兄弟,自然也是知道哥哥的付出。
他们俩嘴上不说,都把这事儿暗自记在心里。
隔天。
托马斯和卡特两个人,各自找了个借口,就迫不及待的离开了华国。
他们现在是干劲十足,为了早日成为千万富豪,一刻也不愿意耽搁。
至于世卫组织的其他人,只能暂时留在华国等待着。
幸好这边有不少的生产工厂可以参观,倒也不至于太无聊。
非洲。
某个小国的高层家中的豪宅客厅里。
托马斯自来熟的拿起桌子上的水果就吃了起来。
“哈哈哈,托马斯先生,您怎么突然来了?”
这时,那个小国的高层,从楼梯上走了下来,看到托马斯之后,连忙大笑着说道。
快步走到近前,两个人亲切的拥抱了一下。
“统领先生,我这次来,是专门有大好事找你聊一聊。”
托马斯强忍着对方身上传出来的异味,然后故作神秘的说道。
“噢?什么好事情?
难道是世上又有神奇功效的新药出现了?”
小国统领好奇的问道。
之前。
‘宫廷帝皇丸’刚面世的时候,一直都在欧美发达地区进行销售。
非洲地区基本上没有人见到过。
而托马斯就利用信息差、和时间差,给这位非洲小国的统领献上了‘宫廷帝皇丸’。
这让年纪已大,力不从心的统领惊为天人。
从那之后,他们俩就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后边。
托马斯逐渐的又把助兴的药、‘止痛剂’等陆陆续续的献给了统领。
并且教会了对方抽‘叶子’。
所以。
一听说有好事情,统领就想到了新奇的药物。
“呵呵,还真是新药。
统领先生,‘回春丹’您有没有听说过?”
托马斯从带过来的包里,掏出一瓶药,递到了桌子上。
“回春丹?这是有什么功效的新药?”
统领伸手接过这个精美的瓶子,打开一看,里边只有大概五十颗药丸,便好奇的问道。
“这款药可是特别珍贵的,目前市面上根本没有售卖。
它具有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只要长期服药,身体不仅会变好,还能让人多活几年。
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年龄越大的人,长期服药之后,效果就越好。”
托马斯把‘回春丹’的功效大概说了一下。
这可不是王孟德或者华国人告诉他的,而是目前世界上顶级权贵和富豪们一致体会到的功效。
“对了,这可是华国的王孟德先生最新研制出来的,他也是‘宫廷帝皇丸’的研发者。”
可能怕对方没有什么概念,他又添加了一句,特意说出了‘宫廷帝皇丸’的名字。
“居然有这么神奇的功效!托马斯先生,谢谢您的礼物,我很高兴。”
统领稍微有些惊讶的说道。
对于非洲地区的人来说,都有一种今日有酒今朝醉的精神。
他们从来不考虑以后的事情。
况且。
作为人均寿命最短的地区之一,非洲人从来不会去考虑到了年老以后该怎么办。
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活不到那时候。
哪怕是他作为一个小国家的统领,也不例外。
所以,他没有像其他欧美地区的有权有势有钱的人那样对这款药表现的特别热切。
看到他表情非常的平淡,托马斯在心里暗自骂了一句‘果然是野猪吃不了细糠’。
这句话还是在华国跟人学的呢。
“统领先生,这款药不仅功效神奇,还具有极大的价值。
别看这一颗小小的药丸很不起眼,但拿到欧美地区,那些权贵人士和富豪们,都会抢着要。
只要是保真的,一颗就能卖出上万美元的价格,而且还是有多少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