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32章 京城四少,多是青年才俊,更需敲打

“若事不谐,当速退,不可恋战。”

关兴却已翻身上马,豪气干云:

“治兄何必多虑!今夜必叫那川中耗子知道我中原俊杰的厉害!”

月色朦胧,三千人马悄无声息地出了营寨,沿着山间小路向南郑方向疾行。

山路崎岖,但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的精锐,行进间竟无多少声响。

夜已深沉,

汉军大营中除了巡哨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刁斗声,万籁俱寂。

中军大帐内却依然烛火通明,

诸葛亮端坐案前,手中朱笔在军折上勾画不停。

帐帘被轻轻掀起,费祎快步走入,见诸葛亮仍在批阅文书,不禁关切道:

“丞相,已是三更时分,为何还未安歇?”

诸葛亮头也不抬,笔下不停:

“吾受国家托付之重,安敢怠慢?”

“文伟此来,必有要事。”

费祎这才想起正事,急忙道:

“适才巡营,发现关平、关兴、张苞、李治四人,率本部兵马三千人悄悄出营,往南郑方向去了。”

“这几个娃娃,怕是白天受了气,跑去夜袭了!”

“哦。”

诸葛亮淡淡应了一声,手中朱笔在竹帛上圈出一个错字。

费祎见他如此平静,大感意外:

“丞相不觉得吃惊?”

诸葛亮终于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白日我重责关平,又当众训斥这几个年轻人。”

“说他们倚仗父辈功勋,不知兵事艰难。”

“年轻人最是气盛,受此激将,必会设法证明自己。”

“他们去劫南郑,早在意料之中。”

费祎恍然大悟:

“原来丞相是用激将法!”

诸葛亮微微一笑,却又正色道:

“不过吕乂虽是无能之辈,南郑城守军也不在少数。”

“为防万一,还需接应。”

“文伟,你速去请子龙将军率三千精兵,随后接应。”

“我这就去。”

费祎躬身欲退,又忍不住回头,“丞相也早些休息吧。”

诸葛亮已重新拿起一份军报,只是轻轻挥了挥手。

费祎退出帐外,望着满天星斗,不禁摇头轻笑:

“丞相用兵,当真鬼神莫测。”

与此同时,

南郑城外十里处的山林中,关兴、张苞、关银屏、李治四人正潜伏在树影下。

远远观察着城头的守军动静。

关银屏推了推身旁的李治:

“平日就你鬼点子最多,今夜如何行动,由你拿主意吧。”

李治也不推辞,环视三人:

“既然如此,你们都得听我指挥。”

张苞咧嘴一笑:

“只要能立功,听你的又何妨!”

李治先对关银屏道:、

“有劳夫人率一支骑兵,去抓几个‘舌头’回来。”

关银屏领命,立即点齐五十轻骑,如鬼魅般消失在夜色中。

不过一炷香功夫,她便押着三个被捆得结结实实的魏军巡哨返回。

经过审问,得知南郑东门守将吕乂与参军程武在城池防务上产生了分歧,已生不和。

东门守备薄弱,且今夜正值吕乂部下换防,正是可乘之机。

李治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天助我也!”

随即下令:

“关兴、张苞二位兄长主攻东门,银屏领骑兵在城外接应。”

“我率弓弩手占据西侧高地,以火箭为号,同时放箭掩护。”

关兴有些不解:

“为何要分兵西侧?集中兵力攻东门岂不更好?”

李治解释道:

“西侧高地可俯瞰全城,弓弩手在此既能掩护你们攻城,又能监视城中动向。”

“若事有不谐,也可为你们断后。”

张苞拍掌称妙:

“治兄果然深得李叔父真传!”

计议已定,四人各率本部就位。

李治登上西侧高地,这里果然视野开阔,整个南郑城尽收眼底。

他命弓弩手悄悄散开,箭矢上弦,只待时机。

约莫四更时分,城头守军开始换防,巡逻间隙明显拉长。

李治看准时机,弯弓搭箭,一支火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划破夜空。

“杀!”

关兴、张苞见信号,立即率军冲出。

关兴一马当先,手中青龙刀直劈城门。

守军猝不及防,待要放箭时,李治已命弓弩手万箭齐发,压得城头守军抬不起头。

张苞则率军架起云梯,亲自攀爬城墙。

他身手敏捷,不过片刻就已登上城头。

蛇矛舞动如风,连挑十余名守军。

“汉将关兴在此!降者不杀!”

关兴怒吼一声,青龙刀奋力劈下,碗口粗的门栓应声而断。

城门洞开,汉军如潮水般涌入。

城中顿时大乱,哭喊声、厮杀声响成一片。

吕乂正在府中酣睡,被亲兵摇醒后大惊失色:

“何处来的敌军?有多少人马?”

亲兵颤声回报:

“东门已破,敌军已杀入城中!”

“看旗号,是关、张等人的部众!”

“这几个娃娃竟敢……”

吕乂又惊又怒,慌忙披甲。

“快!快去请程武将军率部抵挡!”

而此时程武正在东门苦战。

他虽与吕乂不和,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还是展现出一员宿将的本色。

组织残兵且战且退,试图重新夺回东门。

“不要乱!结阵!”

吕乂也率军赶到,他高声呼喊,长枪连刺。

数名汉军应声倒地。

关兴见状,拍马直取吕乂:

“贼将休狂,关兴来也!”

二人战在一处,刀来枪往,火四溅。

关兴年轻力壮,刀法凌厉。

吕乂经验老到,枪法沉稳。

战了数合,不分胜负。

张苞从侧面杀到,见状大喝:

“兴弟退下,让我来会会他!”

吕乂见又添一将,心知不敌,虚晃一枪拨马便走。

关兴、张苞哪里肯放,紧追不舍。

这时关银屏在城外见战事胶着,率骑兵冲入城中增援。

铁蹄踏过街道,长枪所向,魏军纷纷溃散。

“直取太守府!”

关银屏高喊着,一队骑兵如利剑般直插城中腹地。

李治在高地上见城中火光大起,知道突袭成功。

但见魏军虽乱,却未完全溃散,心中隐隐不安。

他命副将继续指挥弓弩手,自己则率一队亲兵下山接应。

果然,

吕乂退至城中,重新集结了约两千人马,凭借街巷与汉军继续周旋。

他看出汉军兵力不多,试图以拖延战术等待援军。

“放火!烧了这些房屋,看他们往哪里躲!”

张苞杀得性起,下令火烧民宅。

李治刚好赶到,急忙制止:

“不可!丞相常言,王者之师,吊民伐罪。”

“若焚毁民宅,与贼寇何异?”

关兴也道:

“……治兄言之有理。”

“我等是来立功,不是来造孽的。”

张苞讪讪收令,但战事因此陷入僵持。

吕乂据守街巷,汉军一时难以突破。

关银屏见状,心生一计:

“二哥、苞兄在此佯攻,我率骑兵绕道后街,断其退路!”

李治补充道:

“我观吕乂用兵,必留后路。”

“银屏可伏于北门附近,待其退时截击。”

计策已定,关银屏率骑兵悄悄绕道,果然在北门附近的小巷中设伏。

而关兴、张苞则加强攻势,给吕乂施加压力。

战至五更天,吕乂见大势已去,果然率数十亲兵向北门突围。

他们且战且走,刚到北门外,就听一声娇叱:

“贼将哪里走!”

关银屏白马银枪,如天神般拦在路中。

晨光微熹中,

她白衣白甲,英姿飒爽,看得吕乂一愣。

“哪里来的女娃娃,敢拦爷的去路?”

吕乂大怒,拍马挺枪来战。

关银屏不慌不忙,待吕乂枪尖将至,突然侧身闪避。

同时玉臂一伸,竟将吕乂生生从马上夹了过来!

这一手“夹枪带人”的绝技,正是关羽亲传。

吕乂被夹得喘不过气,手中长枪“咣当”落地。

“将军!”

魏军亲兵大惊,待要上前救援,关银屏已将银枪抵在吕乂咽喉:

“谁敢上前?”

就在这时,北方尘土大起,一队人马疾驰而来。

当先一将白袍银甲,虽年过七,仍威风凛凛。

正是赵云率接应部队赶到。

赵云见一员女将生擒敌将,白衣白甲。。

女儿身段,英气逼人,便知是关羽之女。

遂朗声笑道:

“可是关三小姐?”

关银屏见是赵云,嫣然一笑:

“赵叔不记得我了吗?小时候您还教过我枪法呢!”

赵云纵马近前,仔细端详,不禁感叹:

“女大十八变,当年那个吵着要学枪的小丫头。”

“如今已是巾帼不让须眉了!”

这时关兴、张苞、李治也率部赶到,见赵云前来接应,纷纷下马行礼。

赵云摆手笑道:

“……不必多礼。”

“丞相料定你们会来劫营,特命老夫前来接应。”

“看来是多此一举了,你们这一仗打得漂亮!”

众人一同入城,只见街道上魏军降兵跪了一地,城中火势也已得到控制。

关银屏命人将吕乂押下,得意地说:

“幸不辱命!”

赵云环视城中,见汉军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不禁点头称赞:

“用兵迅猛而不失仁义,此正我军作风也。”

他随即下令封锁府库,清点战利品,同时派快马向诸葛亮报捷。

天色大亮时,捷报已传回汉军大营。

诸葛亮闻报,只是微微一笑,对费祎说:

“如何?我早就说过,这些年轻人需要历练。”

费祎由衷赞叹:

“丞相识人之明,用兵之妙,实非我等所能及。”

“不过……”

诸葛亮话锋一转,“胜不骄,败不馁。”

“他们此番得胜,还需适时敲打,免得生出骄矜之气。”

正说话间,赵云已率众将返回。

关兴、张苞、关银屏、李治四人入帐复命。

虽然一夜未眠,却个个精神抖擞。

诸葛亮看着他们,面色忽然一沉:

“你等可知罪?”

四人一愣,慌忙跪地。

诸葛亮缓缓道:

“擅自出兵,违抗军令,按律当斩。”

帐中气氛顿时凝固。

关银屏抬头欲辩,被李治悄悄拉住。

诸葛亮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但声音依旧严厉:

“不过……念在你等破敌有功,又生擒敌将,暂饶性命。”

“每人领十军棍,以儆效尤!”

这个处罚显然轻得出奇。

四人皆知诸葛亮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齐声道:

“谢丞相不杀之恩!”

行刑完毕,诸葛亮这才露出笑容:

“……都起来吧。”

“这一仗,你们确实打得不错。”

他特别看向李治,“治儿用兵谨慎,倒有几分像你父亲了。”

又对关银屏道:

“三小姐生擒吕乂,不输男儿,真乃将门虎女!”

最后对关兴、张苞说:

“你二人勇猛过人,但要记住。”

“为将者,智勇双全方为上乘。”

四人躬身受教。

退出帐外时,朝阳已经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营寨。

关平迎了上来,虽然背上伤痛未愈,却满脸欣慰:

“听说你们大获全胜,为兄与有荣焉!”

关银屏笑道:

“兄长不知,那吕乂被我一招擒获时,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一般!”

众人哈哈大笑,笑声在晨风中传得很远。

赵云远远看着这群年轻人,对身旁的费祎感叹:

“我大汉后继有人啊!”

费祎点头称是,心中却想起诸葛亮彻夜批阅军报的身影。

暗自发誓也要效法丞相,为这江山社稷竭忠尽智。

南郑城头,汉军大旗迎风飘扬。

这一战,不仅重创魏军,更让汉军中这些年轻将领开始崭露头角。

而在他们身后,那个羽扇纶巾的丞相.

正用他深谋远虑的目光,为齐汉的未来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