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50章 破而后立

他说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他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年未见。

这位天子给他写了一封信。

说『倘终不能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则君王死社稷可也。』

于是御驾亲征,身冒矢石。

斩曹真,败张郃。

连战连克,战无不克。

待到再见之时,已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最后临阵督师,挥剑讨贼,万军拱卫,贼寇丧胆,于是克复关中,还于旧都。

日月幽而复明。

大汉微而复兴。

而正当满朝文武尚为还于都旧都欢欣感慨之际。

这位陛下前一刻大赏群臣已毕,下一刻便拿出了这绝非旬日之功便能谋成的府兵之制,为大汉中兴谋长远之策。

陛下…过去一年都做了什么?

当年那个六尺之孤的形象,慢慢与面前这位陛下重合。

丞相视线模糊之中,忽而起身振袖,对着天子行一大礼:“陛下之才真乃天授也。”

刘禅本来正在沉思,被丞相突然的一礼弄得一愣。

赶忙将丞相扶起,本来还想说些什么,与丞相略有些发红的双眼对视上,脑子当即一片空白。

只能道:“是相父教导得好。”

一时君臣和谐,众卿慨叹。

片刻后,刘禅继续与丞相及诸卿讨论府兵之制。

这不是刘禅自己的空想,这是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交出来的历史答卷。

刘禅抄答案就是了。

总而言之,对于如今仍然称得上小国寡民的大汉来说,府兵之法,必然是成本最低,而成果又必然最为显著的养兵之法。

非但如此,府兵作为完全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军功贵族、新式豪强,将来又一定是刘禅这个天子抗衡世家门阀最强大的武器。

于刘禅这个穿越者而言,如何才能使得中央皇权更加集中,如何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历史的轨迹再清楚不过。

从郑庄公箭射天子,齐桓晋文称孤道寡,分周天子之权开始,中央权力无比虚弱。

再到秦始皇独霸天下,中央权力一时无两,却遭到六国反抗,于是刘邦再与诸侯王共天下。

至诸侯王被削弱消灭,分享中央皇权的势力,开始变成始于东汉,兴于魏晋,盛于隋唐的世家门阀。

又从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那段时间开始,到宋朝建立,世家门阀走下历史舞台。

分享中央皇权,拱卫中央皇权的人,则变成了实力更弱小的士绅,即所谓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门阀相较于诸侯王,对于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央皇权来说,是更加进步的阶层。

而弱于门阀的士绅,相较于中央皇权来说,又是更加进步的阶层。

汉武帝之所以能开疆拓土,遁逃匈奴,饮马瀚海,燕然勒石,达成了可称千古一帝的军事成就,背后不仅仅是卫霍双璧的军事功劳,更得益于强有力的后勤支持。

而这强有力的后勤支持背后,除了文景之治六十年休养生息攒下来的国本外,是高度集中的中央皇权,使得汉武帝的政令得以实施。

汉武帝高度集中的中央皇权又从何处来?

从尚未变成门阀的地主豪强那里短暂攫取而来。

彼时,诸侯王等旧时代权贵,被刘邦、吕后与文景二帝削弱翦除,而门阀这一新权贵在武帝时尚未成型。

尚为豪强大家的权贵,还不足以与皇权掰腕,于是武帝时期的中央皇权无比强大。

但彼时生产力落后,最适合作为王朝税基的中小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还不成熟,这种高度集权的情势注定无法持续。

当豪强大家进化成世家,中小地主与自耕农的力量仍然弱小,则高度集中的皇权便慢慢消失。

但仅仅是诸侯王与世家门阀青黄不接产生的短暂的权力真空,带来的短暂的中央集权,就使得武帝成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并举国之力解决了高祖皇帝及文景二帝都没能解决的匈奴之患,开疆千里。

刘禅想要办大事,就必须集权,想要集权,就必然要扶持起一批足以抗衡世家大族的力量。

府兵,就是这个力量。

这是完全依附于中央权力而存在的新式豪强。

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当前社会生产力还不足以产生足以拱卫皇权的中小地主及士绅之时,便制造一批地主士绅,利用他们来拱卫皇权,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府兵在成长为新的世家门阀前,天然就是世家门阀的敌人。

这也就注定了,曹魏与孙吴纵使察觉到府兵战斗力超群,察觉到府兵制如何优越,也不可能将之照搬。

这两个政权境内,分享中央皇权的势力太多太强,不可能让曹叡与孙权这么搞。

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一片废墟之上重新搭建房子的难度,有时比在旧房子的基础上缝缝补补难度要小得多,效果又要好得多。

刘禅不准备像光武皇帝一样,靠旧有的世家豪强之助力,冀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缝合天下。

那样带来的结果,必然如光武皇帝全盘接收西汉弊病,而司马氏又全盘接收汉魏弊病一般,最后一定会迅速走向崩溃。

唯有靠拳头打烂旧有的制度,崩塌旧有的上层建筑,才能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新制度与新建筑。

消灭世家门阀不可能。

但削弱世家门阀的力量,延缓世家门阀的形成,加速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努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而这一切,就从打造一批专门拱卫皇权的府兵开始。

平心而论,大汉如今的境况,比及宇文泰西魏刚设立府兵之制时的处境要好上太多。

首先,就比西魏多了个丞相!

其次,还比西魏多了个益州。

再次,西魏设立府兵制时,在洛阳打了一场惨胜的大战,把自己的鲜卑兵打伤了,才不得已设立府兵,吸收关陇汉人豪强为己用。

而大汉如今乃是举大胜之势行府兵之制,加上大汉养士四百年,关西百姓人心思汉,大汉的号召力远不是西魏可比。

最后,西魏作为鲜卑政权,其鲜卑族人与关陇汉人之间的矛盾,远甚于久慕汉德汉风、早已改从汉姓的羌氐与汉人之间的矛盾。

八王之乱后,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三百年血泪大融合中,最终使“汉胡合一”的最后一步,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姓氏,是模糊种族的最后一关。

贺六浑是渤海高,普六茹是弘农杨,大野氏是陇西李,独孤、拓跋、长孙…成了诸葛、司马、上官一样的华夏复姓。到了最后,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我们都是同文同种的华夏人。

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

羌氐姓杨,姓姚,姓雷,姓吕,乃至匈奴姓刘,本就是这些夷狄慕强汉化产生的结果。

如今设府兵之制,以勋功爵为门槛,赐给素来仰慕汉德,崇尚汉风,做梦都想当汉人的羌氐夷狄一个入太学、学习汉人经典的机会。

待他们将来学而有成,成为汉官,家藏经典,他们也可以是弘农杨,扶风马,陇西李,也可以是京兆韦杜,去天尺五。

无经典传家的汉豪同样如此。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

有教无类,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俾夷为华,化及民也。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没有了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