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搅屎棍
哈梅林和束龙完成沟通的位置在十號弯后的小直道上,这里顶著逆风的推进让束龙在没有drs
的情况下,把尾流的效果给拉到了最大。
十一號弯一个晚剎抢入內线,跟勒克莱尔强行完成並排,但束龙却没有忙著完成超越,反而牢牢地占据住下一个弯外线的位置,逼迫著勒克莱尔先行在更短的行车线路上进入十二號弯。
其实想要在这里超车,外线抽头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十二號弯是一个向右的长弧度弯,束龙大可以凭藉更好的轮胎性能在外线更晚的剎车,在拉满足够入弯角度的同时凭藉十二號弯的內线优势占据身位领先。
但是!
十二號和十三號组合弯之后就是全赛道最长的drs大直道,判定drs使用权的那根检测线就位於十二號弯的弯中位置。
束龙选择卡进十一號弯的內线,就是为了堵住勒克莱尔向十二號弯外线偏移的可能,逼迫他去率先撞到那根drs检测线。
这还没完。
后面的drs大直道根本就不是束龙选择的超车位置,他想要超车的点其实就是十三號的长加速弯这里!
如果只是单纯想吃到勒克莱尔的drs,束龙大可以在这里什么也不做,两人之间的车距本来也就不过0.6而已,哪怕只是按部就班地跑,十三號弯后的drs长直道他也能稳稳地获得足以超车的尾速。
可这个收益实在太小了,只是刚好能满足超越勒克莱尔的条件而已,一旦过了十四號的回头弯,束龙马上就会被法拉利在发车大直道上用drs反攻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他不在第一个drs区超车,將超车点选在十六號弯之后的第二个drs区,基本上就可以匀出差不多一整圈的时间来巩固自己的优势。
但是束龙等不起这么久。
在下一圈的一號弯,可以確定小红牛有八成的可能会在这里直接与出站的维特尔相遇。
如果选择那个最稳妥同时也是最平庸的方案,到时候束龙很有可能就会直接面临被两辆法拉利夹击的局面万一节奏在这里被拖住,那么束龙很有可能还要受到来自身后迎头赶上的维斯塔潘持续的威胁风险越高收益自然也就越大,几乎就在哈梅林那边提出了进攻指令的同时,束龙的脑袋里就根据现有的地图数据及时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超车计划。
十三號弯在赛道中的地位很特殊,因为后面衔接的就是最强调赛车最高速度的直道,所以对於这个弯道的理解也和寻常弯道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攻克一个弯道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儘量在最大限度確保弯后直道加速的情况下,选择最短且最直的线路。
核心在於確保弯后直道的加速不同点在於十三號弯倾角不小,而且弧度很大,整个弯道都可以看做是弯后直道加速的一部分。
在这里的重点非但不是寻求最短最直的攻弯线路,跑得太极限了反而会损失加速的距离,关键是要儘可能地利用弯道的长度在进入直道前就给自己爭取到足够的速度优势。
这些东西勒克莱尔都清楚,而且他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车队给他的任务是儘可能地拖延束龙的推进节奏,但现在下一段自己会被drs进攻已经成为定局,他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收紧他与束龙在弯后大直道上的尾速劣势。
於是在进入十三號弯的过程中,勒克莱尔非常坚定地把自己的行车线向著弯道的外侧挤压了出去。
这个动作明摆著就是告诉了旁边的束龙一一你要么冒著单侧轮胎上草失控的风险就在这硬,
要么就態度软化一些稍微松一脚油门,然后大家一起和和气气地利用外线加速。
反正后面的直道上也能超过去,何必在这里那么拼不是吗?
束龙確实让了,但他为的就不是什么和谐发育,反而转头就是一个交叉线切入了內线!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问题,在当今drs规则下的赛车时代,成功率最高的超车方式是什么?
当然就是在规则充许下的drs超车啦废话!
轻鬆且低风险,只用在方向盘上按一个按钮接著油门焊死,被进攻的赛车甚至很多时候都会理性地选择不去做多余的防守动作。
但束龙觉得还有另一种,那就是在別人预想不到的地方,打一个出其不意!
十三號弯这里的赛道宽度其实很宽,在过往的比赛中不乏有车手会在这里对前车发起进攻,按理说这里应该也能算作是一个需要谨慎盯防的超车点。
但这样的条件在今天几乎等同於不成立,至於为什么,那就要问问今天赛道上接近六级的东偏北三十度左右的大风到底同不同意。
在暖胎圈哈梅林提醒束龙一定要格外小心的赛段里,这一截是尤其被反覆强调的部分!
他当时对这里的评价是一一必须!非常!非常的小心!
从赛车进入十一號弯开始,车头的指向就在这一连串连续组合的大弧度弯道里,从西北方向一直顺时针转了將近三百度最后指向正西。
也就是说赛车在这里会先后承受横风,大逆风,另一个方向的横风,最后在十三號弯的出弯阶段变成顺风。
在这期间赛车的抓地力和平衡性会出现一系列十分混乱且突兀的变化,整一套给油的动作必须在最大化赛车加速性能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根据方向盘上传回的抓地力反馈隨时进行调节。
如若不然,轻则彻底丟失这里的弯道节奏,严重一点像赛前暖胎过程中维斯塔潘和库比卡那样赛车原地失控都不是不可能的。
別说还要在弯道里变奏超车了,能正常把出弯的程序执行完毕都算是不得了的本事。
这哪怕是对於束龙来说也绝非易事,但好在他有【摩擦掌控】和【太极】这两大助力。
仗著自己现在更好的轮胎抓地性能,微松油门实现赛车重心的向前转移,凭藉此时迎风获取的高度前端下压力,精准切入勒克莱尔留出的弯道內线。
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打方向动作,但在这短短不到一秒的时间里,束龙在方向盘上回打调整的微动作就至少完成了十数次。
这里和一號二號三號的组合弯还不太一样,在那里赛车最后的弯速其实並不算快,而十一號到十三號弯则是速度非常快的高速弯赛段。
速度快还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对赛车输入的一切操作,所反馈到赛车动態上的表现都会格外敏感。
而作为车手,要么就確保自己的动作像是程序一样绝对的精准,要么就只能要求自己比赛车还要敏感!
束龙不是机器人,但他有足够敏锐的感知,以及完全足够他及时作出应对的反应速度。
反过来被压在外线的勒克莱尔满头冒汗,看著束龙在弯中似漂非漂的动態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惊扰到旁边这个疯子的心態,那肉眼可见在剧烈晃动的前轮就会突然滑过来肘自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