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王无戏言(已修改)
掌握帐簿就是掌握权力。
彭刚自起事以来,凡所克之城池,必占衙署,搜寻官册,作为征纳钱粮的参造,让他的学生们学会看清廷的籍册,了解清廷衙门的运作方式。
彭刚在武昌城的临时行辕就设在江夏县县衙,江夏县的官册,含鱼鳞册在內,都在彭刚手里。
至於部分私册,则是彭毅在汉阳门附近设摊收购武昌书籍奇珍时,从其他殿太平军手里用粮食换来的。
太平军中识字的人很少,听说北殿在汉阳门附近设摊收书,不管什么书都拿来换粮食。
“若能得殿下鼎力支持,左某愿效犬马之劳!”左宗棠起身朝彭刚拱了拱手,表示只要彭刚予以他支持,他就愿意接下这一差事。
“兹事体大,事关我北殿存亡,我比全力之处先生。执行《耕者有其地土地法令》过程中,左先生有何难处可直接来找我。
有左先生牵头督办此事,我就放心了。听说此番左先生和王先生带来了不少湖南士子,湖南士子们毁家紓难来投我,我到现在还没见过他们。”彭刚说道。
“左先生前头引路,带我到他们的住处走走。”
施行《耕者有其地土地法令》,始於清丈田地,需要组建土地清丈团队。
一个完整的土地清丈团队由总负责人“图正”,负责测量的测量员“弓手”,负责登记的登记员“书手”,负责核算的“算手”等人员组成。
这些人员彭刚打算从三期学员和左宗棠、王佺带来的这些学生中拣选僉派。
汉阳城不大,驰马缓行没多久,彭刚便来到了南纪门附近湖南诸生们的营地。
初次见到彭刚,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有些惊讶,惊讶於北王的年轻。
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年纪不大,基本上都在二三十岁上下。
而立之年的刘典,在这些学生中已经算得上是年长的了。
方过弱冠之年的彭刚,要比大多数左宗棠、王佺的学生要年轻。
“参见北王殿下。”
湖南诸生们向彭刚行礼的同时,忍不住好奇地用眼角的余光瞥向彭刚。
“起来吧。”彭刚虚抬了抬手说道。
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脸上虽有书卷气,然卑亢有度、谈吐自如,显然是经过歷练,办过差做过事的。
不是常年浸淫在书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多数家境不是很宽裕,多为小地主、富农乃至平民出身。
有的在县里的六房当差养家,有的入过县幕,有的当过团练头目,塾师聊以补贴家用。
从潯州到汉阳、汉口的一路上,彭刚见过的读书人不少。
精气神这么好的一群生员、童生聚在一起,彭刚还是头一回见。
礼毕,王旭燾朝彭刚拱了拱手,问道:“属下冒昧一问,不知北王的男女別营之令,要施行多久?”
王旭燾,益阳渔民出身,世代以打鱼为业,直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里的经济情况才有所好转。
靠著祖辈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积蓄,王旭燾才有机会发蒙读书,入了县学,先后前往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就学,拜在左宗棠门下。
王旭燾原是益阳水勇的团练的小头目。
韦昌辉、石达开打进益阳县,王旭燾的水勇被打散,遂逃回家乡避难,打算等长毛走后在家当个塾师了此残生。
直至收到左宗棠的邀请,踌躇良久,还是前往湘阴柳庄相投。
其余的湖南诸生也纷纷附和道,他们和王旭燾有著同样的疑问。
彭刚以身作则,全殿上上下下都执行男女別营之令,各营的补给也都还充裕,没有短衣少食,每月还有一次探视家属的机会。
左宗棠和王佺的学生们对於男女別营的安排倒无怨言。
他们唯一的顾虑是,这別营之令要执行多久,何时才能够同家人住在一处。
他们想从彭刚这里得到一个比较明確的答案。
为了毕生所学有施展的机会,为了博取一个锦绣前程。
短期的骨肉分离,他们可以忍受。
要是长期同家人分居两处,任谁也无法接受。
“最多半个月。”彭刚给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期限,让这些湖南诸生安心。
“男女別营之令,本就是转战之时的权宜之计,时机成熟之时,我自会酌情取消。”
各殿已准备就绪,隨杨秀清顺江而下,前往江南,也就这几天的事情。
等杨秀清他们一离开武昌,彭刚就可以將北殿军民进驻人去城空的武昌城,逐次分田给地予以妥善安置。
他给出的半个月的期限,都已经算是保守了。
得到肯定的答案,在场的湖南诸生们悬著的心终於放下。
站在湖南诸生前头,踌躇不定的刘典,正欲开口询问彭刚什么时候,要给他们安排什么职务时。
彭刚却率先开口了:“素闻湖南士子重经世济民之学,不仅研读四书五经,还主动学习舆地、兵政、农学、水利等实用之学。只是不知尔等从书院学到了多少分真才实学,是否有辱左先生、王先生之名。”
此言一出,这些年轻气盛的湖南诸生沸腾开来,表现得很不服气。
不是所有的湖南读书人都有幸能够进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这些知名书院就学。
能够有幸拜入左宗棠、王佺这等名师门下的读书人更是少数。
彭刚眼前的这些湖南诸生两样都占了,加上又都是年轻人,难免有些傲气。
“殿下觉得我等是在书院虚度光阴?”刘典第一个表示不服。
“殿下若是怀疑我等学艺不精,我可与殿下切磋一二!舆地、兵政、农学、水利任凭殿下挑选!”左宗棠的二舅子周詒晟自认为得了左宗棠的真传,是湖南排的上號的舆地大师,且於兵政、农学、水利等方面的学问也学得不错,表示要与彭刚切磋一番。
“殿下质疑我等可以,但还请殿下莫要看轻我们的先生。”王旭燾开口说道。
“汝充(周詒晟,字汝充),莫要自取其辱,殿下的学问,我在衡州府时便和殿下切磋过。殿下的著述,你们在柳庄又不是没看过。我平日里是怎么教你的,学海无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左宗棠白了周詒晟一眼,这话既是说给周詒晟听的,也是说给其他学生听的。
这是他的这些学生们第一次见彭刚,左宗棠不希望他的学生给彭刚留下不好的印象,以致被冷落乃至雪藏。
左宗棠的话音刚落,左宗棠的学生们纷纷闭口噤声,只有几名王佺的学生,仍旧在低声交头接耳。
“左先生曾在门下提笔写下过一副对联,上联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彭刚陡然提高了说话的声量。
“我现在有武昌、汉阳之田数百万亩,不知诸位可有力清丈均分,造福治下军民。若诸位真有经世济民的本事傍身,我又何惜武昌、汉阳两府的官缺。
清廷给不了你们施展毕生所学的地方,我给!清廷给不了你们的官缺,我给!”
彭刚倒不是在给眼前的湖南诸生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