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兹事体大,侯继用作为一个团副,无权拍板决定此事。
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將这些归心似箭的武昌府人先送到黄冈,暂时安置下来,等待彭刚的定夺。
目前北殿的实控区域並不大,黄梅县城距离武昌並不远。
彭刚很快便知晓了杨壎献城投降,不少他殿武昌府籍成员开小差回武昌府的事情。
这两件事情侯继用处置的不错,彭刚表扬嘉奖了侯继用,並下令將杨壎一行人,以及武昌府的他殿逃人送至武昌府。
往后在黄州府境內抓捕到的武昌府籍逃人,也全都送回安置。
“这些武昌府逃人毕竟是他殿人员,又多以东、西二殿的成员为主,是不是应该向东王打声招呼?”彭毅颇为顾虑地说道。
“再者,这些武昌府人归乡,三哥又打算如何安置?”
“东王他们忙著打安庆、下江寧,这芝麻大点的事,他们无暇顾及。江南又不缺丁口,东王还没这么小家子气。”彭刚说道。
“放回原籍,各司旧业,若系武昌府农户,均分田地之时,按照我殿军人军属一半的標准,每人分五亩中田耕种即可。”
人口是比土地还要宝贵的资源。
武昌府人口被太平军主力裹挟的十不存三四,有武昌府人归乡,於北殿而言是一件好事。
“发餉银一事,是否缓一缓?”彭毅问及发军餉的事情。
“眼下我殿有十一个团,合计三万五千余眾,纵然是参照清廷绿营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的纸面標准,每月也要发出四万多两银子。每月四万多两银子,一年可就是五十多万两。
近两年来,咱们虽然积攒了些家底,圣库中有四百一十三万两白银,三十七万余两黄金。
可接下来的安置本殿军属,要给银子,三哥想要办铁厂,兵工厂,开学堂等事务,任何一项都极耗银子。
眼下圣库的银子没有稳定的进项,坐吃必然山空。
我不是反对发军餉,当兵吃餉,天经地义,我的想法是,等咱们有了稳定的进项后,再发军餉?”
发军餉的事情,北殿进驻汉阳的时候就已经提上了日程。
具体负责管理圣库的彭毅也是支持发军餉。
圣库除了要负责给北殿人员发放粮食,也要负责发放油盐酱醋茶乃至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当初在广西的时候全殿就几万人,而且是集中坐船行军,人员较为集中。
尚能勉强应付物资的发放。
隨著进入湖北,北殿人员急剧膨胀到近二十万人,现在各团各营又分散驻防。
圣库物资发放的难度和工作量陡然上升。
彭毅愈发感到力不从心。
给士兵发军餉,让士兵们用军餉自行购买除了粮食以外的物资,能大大减轻圣库工作人员的压力。
彭毅是支持发军餉的。
只是此前圣库的一应物资来源,全部仰赖缴获清廷官库和大户。
战事一停,战线趋於静止之后。
圣库物资来源也就此中断,没有了进项,进入到了只出不进的状態。
这让彭毅缺乏安全感,彭毅倾向於等正式开始徵税,有了稳定的进项后,再发军餉,以维持圣库的盈余状態。
“我殿將士分守武昌、汉阳、岳州、黄州四府各州县,再由圣库发配给,多有不便,难以做得面面俱到。”彭刚说道。
“发军餉不仅仅只是为了方便驻防各地的將士们的生活,更是为了提振军心,振兴恢復各地商贸往来。躺在仓库地窖里的银子终究只是死物,只有流动起来的银子才是银子。
再者,咱们可是守著武汉三镇的江关、汉关、朝关、宗关四大关,岂会沦落到坐吃山空的地步?”
太平军盘桓武昌府、黄州府三个月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是摧毁了二府,尤其是武昌府的正常经济秩序。
彭刚给北殿將士发军餉,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减轻圣库的工作的压力。
更是为了儘早恢復武昌、黄州二府受到严重破坏的经济秩序。
武汉三镇为九省通衢之地,只要盘活了武昌、黄州二府的商贸,恢復旧有的商路。
守著武汉三镇传统的四大税关,在徵收传统的夏税秋粮之前,也能解决大部分的军餉来源问题。
所谓四大税关,即汉口开埠(1861年)前,武汉三镇地区江关、汉关、朝关、宗关。
这些税关沿长江、汉水分布,覆盖主要商路,由布政使统筹,徵收船料税、门摊税、契税和货税,为湖北省的最重要的商税来源。
仅鸚鵡洲竹木交易徵收的一种专项税,每年收入便高达两万一千八百余两。
这还是建立在清廷管理四关的衙门上下贪墨无度的情况下。
如能在四关建立起高效,相对廉洁的税收部门,武汉三镇的四大关,能贡献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
“若是在四大关徵收商税,倒是能立马有一笔稳定的进项。”彭毅想了想,觉得恢復四大关,在四大关徵税可行,“咱们保住了汉阳、汉口,两地商贾的產业得以保全,他们一点银子也不出,也说不过去。”
“圣库可有负责经略商关的人选?”彭刚询问彭毅道。
其实彭刚心中有一个比较合適的,经略商关的人选。
此人便是小亮刘蓉,刘蓉颇善经济,在湘乡县团练的时候,刘蓉主要便是负责管理湘乡县团练的后勤。
只是刘蓉现在虽然身在北殿,但无意为彭刚效力,后续只能让左宗棠出面劝一劝试试。
“不妨让刘兴旺先到汉口商关试试?”彭毅想到了曾经担任过碧滩汛汛守,把碧滩汛经营的有声有色的刘兴旺。
“刘兴旺在圣库管粮管的还不错,手脚也还乾净,如果不行,再换人也不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