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越拆越绝望,技术鸿沟
寒雾笼罩的冻京街头,霓虹灯光在积雨潭中折射出破碎的光斑。
某顶级车企研发中心大楼的玻璃幕墙后,深夜的灯光如永不熄灭的灯塔,却照不亮工程师们日渐黯淡的眼神。
这里曾是燃油车时代的神话缔造者,如今却在电动汽车的浪潮中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
会议室的投影幕布上,秦纯电版的拆解零件照片密密麻麻铺满整个画面,像是一幅支离破碎的工业拼图。
山本健一的领带歪斜地掛在脖颈他的西装袖口蹭上了机油污渍,此刻正用青筋暴起的手指狼狠戳向秦车模型:“你们这群废物!难道连一辆大夏的车都拆解不了吗?我们投入了三个月时间和数十亿日元,就得到这些毫无价值的数据?”
模型车在他的力道下摇晃,仿佛也在嘲笑这群曾经不可一世的工程师。
电池部门主管田中扶了扶滑落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充满疲惫与惶恐:“社长,我们已经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方法。他们的固態钠离子电池採用了一种新型碳基复合材料作为负极,这种材料的晶体结构完全不同於传统的石墨或硅基负极,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极小,极大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而且,电池的封装技术堪称艺术品,採用了纳米级別的雷射焊接工艺,我们一旦试图拆解,电池內部的电解质就会迅速氧化,所有的核心数据瞬间化为乌有。”
山本健一的目光如炬,转向电机部门的负责人小林:“电机总该有点突破吧?”
小林的喉结上下滚动,声音低沉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永磁同步电机採用了第三代发卡式扁线绕组技术,绕组的填充係数达到了惊人的80%,而我们目前最高也只能做到65%。更可怕的是,他们使用的碳化硅功率模块,在1200v高压下的导通损耗比我们的產品低了30%,电机的持续输出功率能稳定保持在200kw以上。我们现有的生產线,根本无法生產出与之匹配的零部件。”
“电控系统呢?总不能全军覆没吧!”山本健一的声音里带著最后的期望,却掩饰不住微微的颤抖。
电控系统负责人松本苦笑著摇了摇头,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厚厚的分析报告:“他们的电控採用的不是传统的igbt功率器件,而是碳化硅基材的半导体。电压冗余极大,能大减少整车的能量消耗。並且他们还打通了全车的电压上限,甚至连空调压缩机都是全新研发的高压模块技术。”
会议室陷入了死寂,只有空调外机的轰鸣声在耳边迴荡。
这时,一位戴著金属框眼镜的年轻工程师站了起来,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未吃完的能量棒包装纸:“社长,或许我们应该放下成见。大夏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態体系。从原材料研发到智能製造,从软体算法到基础设施,他们实现了全產业链的突破。与其闭门造车,不如寻求合作,在技术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山本健一瘫坐在真皮座椅上,盯著天板上的吊灯,良久才缓缓开口:“联繫大夏的王朝汽车吧,但研发不能停。就算追不上,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轻易认输。”
与此同时,阿尔卑斯山下的慕尼黑,老牌车企的研发中心同样瀰漫著压抑的气氛。
首席工程师汉斯·穆勒將秦车的拆解报告重重摔在会议桌上,报告里的各项数据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著在场所有人的心。
“看看这些数字!他们的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800wh/kg,而我们实验室里的都到不了300wh/kg;他们的量產整车电耗低至11kwh/100km,我们的试验车型却还在20kwh/100km左右挣扎。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的充电技术。”一位头髮白的工程师调出充电桩的对比数据,“我们还在为150kw的充电桩稳定性头疼,他们的600kw液冷超充桩已经实现了全国主要城市的覆盖,並且还在持续推进普及。10分钟充80%的电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场能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