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游戏竞技 > 鬼墓迷灯 > 第709章 唯我独尊

文王八卦乾位,乾代表“天”,有通云城关、绮望轩。为什么叫“通云”呢?只有上天才通云。为什么叫“绮望”呢?在地上只有抬头看天,才“绮望”,在北宫门西边土山之上。

一般朝廷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颐和园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排云殿、德辉殿、云辉玉宇坊,以及万寿山前山的宫殿佛寺也都是坐北朝南,如佛香阁、智慧海、香岩宗印之阁、须弥灵境,宝云阁、清华轩、画中游、听鹏馆、寄澜堂、转轮藏、写秋轩、无尽意轩、养云轩、永寿斋、乐寿堂等等。唯有颐和园的正门——东大门,开在文王八卦的颐位。

子午(南北)乃天地出入之门;卯酉(东西)乃日月出入之门,己亥(象征着阴阳交错的时空方位)乃鬼神出入的门户;寅申乃人类出入的门户。所以颐和园的平面是用《周易》智慧的时空结合宇宙观来布局的。

四、分层立体景观表现出对世界结构的认识

中国传统的《周易》智慧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理解中,有着一个完整的天地结构。对主观世界想象的宇宙人生在中国文化中是什么样子,设计者就用客观的造园艺术将之体现出来。颐和园整座园林是建立在海拔约50米至105米,相对高差在百米上下的地形之上。颐和园按山水地貌的结构,依次由水景顺着陆景,海拔由低至高层层上升,直到万寿山山顶的万佛阁和四大部州。这些文化景观的意向是这样组成的。(参见图3)

(1)最底层是龙王居住的水底龙宫,有涵虚堂、龙王堂,这个“虚”就是水景的透明。从八角亭这一水口亭过十七孔桥,进入水下的龙宫世界。为什么用“十七”孔?人走在桥上,先是阳界的奇数“九”孔,再进入水下阴界的偶数“八”孔,即由阳而阴,由实而虚,进入了水下世界。

(2)水面码头、船舶、岛屿、桥梁组成一个水面世界:水面上六个岛。三个大岛分别是藻鉴堂、洽镜阁和龙王庙;三个小岛分别是凤凰墩和知春亭、迎旭楼。乾隆在《万寿山即事》诗中说:“……背山面水地,明湖行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10](P457),其中大型的清宴石舫象征永不沉没的江山,码头、对鸥舫组成了一个水面世界。

(3)岸边世俗社会由代表市井风俗文化的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由千步长廊表达了世俗百态场景。从邀月门、养云轩、留佳亭、寄澜亭、介寿堂、秋水亭长廊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第二层次为后山买卖街的商业场景,有钱庄、布铺、茶馆、酒楼、文具店等经济生活的市场百态。第三层次是耕织图景区,即农耕纺织的物质生产层次。这世俗三个场景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是托起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4)在世俗社会上面的就是官府朝廷世界,由帝王办公的宫殿、住宅区组成,是行政宫廷区的建筑景观。由宫门、城楼、牌坊、殿堂组成,是一组庞大、豪华的建筑群。主要有东宫门、二宫门、仁寿殿、玉澜堂、排云门、排云殿、玉华殿、云锦殿、芳辉殿、紫宵殿、养云轩、乐寿堂、无尽意轩、介寿堂、清华轩等组成,为管理国家、处理朝政的宫殿和帝王住所。

(5)另有一个庞大的艺术世界,山间清静区,它包括了戏剧、音乐、绘画、书法等功能建筑群。他们由德和园、谐趣园、听鹂馆、写秋轩、湖山真意、如意馆等组成。

(6)再上一层是神仙世界,包括邵窝殿、蚕神庙、花神庙、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文昌阁城关、法轮转等许多仙界建筑,内中供奉老子智慧神、文昌帝君、武财神关圣帝君、福禄寿三星、花神、五方地主神、蚕神庙……等等。再上去是菩萨界,包括颐和园内最大的佛香阁,主要供奉千手千眼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7)再高一层是万寿山顶部就是佛界,由智慧海、万佛阁组成;这是清政府的精神靠山。

(8)往北去有香岩宗印之阁、须弥灵境,旁边是组成世界的“地、火、风、水”四大部州:北俱卢洲、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

这就是用颐和园建筑形体组成的一个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传统手法……的智慧与气魄”。

五、结语

世界是什么样子?书画家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以他本人的感情意识、学术风格和宗教信仰,把心目中的世界图绘出来。作家把他心目中的世界用文学语言描写出来。城市的营造者用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建筑的语言把他心目中的世界表现出来。皇家园林用那个时代民族文化所认知的世界,用园林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有着尊严、独立文化系统的国家,都有代表本国智慧的国家园林,而许多文明古国都以自己民族的皇家园林作为代表,表达这个国家民族对世界结构等重大哲理的理解。颐和园是现存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遗产,是《周易》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1]汉书(卷三〇)艺文志第一〇[Z].

[2][宋]朱熹撰.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7.

[4][宋]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国书店,1987.

[5][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7]凌志轩.易经解读(上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8]一方.北京名胜楹联匾额选·颐和园排云殿门对联[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9]孙文起.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10]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颐和园志(附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