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悬疑小说 > 梦中的谶语 > 一组《安魂曲》 难解母亲忧

在这类痛苦面前/高山低头大河断流/但牢门紧闭/苦难的洞穴/和催命的焦愁藏在身后。这是诗人《母亲》诗歌中的一个片段。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列林格勒探监的日子里写成的。

诗人拖着沉重的身躯,从监狱里走出来。就在这时,一位女人,也是一位囚犯的母亲认出了她。

“你是白银诗人阿赫玛托娃吗?”白银诗人,是人们对那个时代的阿赫玛托娃的尊称。那位母亲双手紧握诗人的手,嘤嘤哭了起来。

那位母亲说:“这儿的一切,你都看到了。政治犯,刑事犯混杂在一起。那么多的犯人,满屋子馊味儿,四面都是漏风的墙,会死人的。你应该把这些写下来,因为你是诗人,因为你看到了。”两位母亲的手握在了一起,在陡峭的寒风中默默前行。

母亲的爱,就像一盆炉火,在她胸膛里熊熊燃烧着。从此后,她开始和这座城市,这座监狱,这座监狱里的犯人,这座监狱里犯人的家属,结下了生死之缘。她要把在列林格勒看到的这一幕一幕写出来,她要让全俄罗斯的人都来聆听一下,一位母亲,不,是全体俄罗斯的母亲,发自肺腑的呐喊。

俄罗斯乃至世界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一组诗篇《安魂曲》诞生了。阿赫玛托娃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用一种大爱,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悲凉心情,以全体俄罗斯母亲的名义,写下了足以影响后人的恢宏之作。这一诗篇,彻底奠定了她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的王冠地位。并从此和诗歌的太阳普希金齐名,被后人赞誉为诗歌的月亮。

白银诗人也罢,诗歌的月亮也罢,这都是人们对她诗歌的赞誉。诗人阿赫玛托娃,就像所有的母亲一样,为儿子操劳着,奔波着。列夫在遭受17个月的关押之后,又被流放异乡,母亲也打点行装,开始她人生的又一次漫长旅程。

就用《安魂曲?尾声》中的一段小诗作为结束语吧。

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俗的献媚我绝不聆听,/我的诗歌也绝不向他们献呈。//可我永远怜惜流亡者,/他们如同囚徒,如同病人/漂泊者啊!你们的道路黑暗漫长,/异乡的谷物散发着艾蒿的清香。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