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真的要修史了
大公六年七月十八日,大明京师应天府新城,大宗伯沈复专程拜见皇帝朱靖垣。
在皇帝办公室里面见了礼,沈复递上了一份自己写的奏疏:
“陛下,臣以为应该修一份罗马和泰西诸国史了。”
朱靖垣听了这句话就是一愣,主要是没有意识到修史这件事情。
然后就打开奏疏看了一下,沈复在上面写了修撰罗马和泰西诸国史的意义。
首先说明,罗马和泰西诸国不同于大理和日本。
其领土面积广阔,国家成分复杂,目前剩余的人口数量众多。
关键是有了相对较高的文明特征,有一大批能够管理社会且拥有编撰文献能力的遗民。
这些人短时间内不会全部消失。
他们会留下很多记录,甚至可能会出现民间版本的泰西通史。
如果大明朝廷不修史,等同于将罗马和泰西历史的解释权,放给了这些泰西诸国遗民们。
在朱靖垣看来,正是为了不让“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成为事实,不让日本人来给天朝下定义。
随着其他族群移民的事实上逐步消亡,在后世逐步消减其他族群过去存在的事实的叙事。
最起码从有爵位的那一代开始讲,也就是所谓的肇始立基的祖宗。
修铁木真到忽必烈这一家的历史,差不多相当于修当时的世界历史了。
多少都会留下一些文明的残渣和痕迹。
如果任意一部预计可能要超过一千万,那就先做一个更详细的方案,说明为什么需要那么多。
甚至可以以此怀疑,泰西贵族整一大串头衔的习惯,就是罗马人造的孽。
所有的权力和荣耀都纳入一个尊号之下,这个尊号是我自己绝对专有且具有排他性的。
相对于罗马和泰西诸国,蒙古与大明的关系更加的密切。
同时,给其他族群修史同样有助于推动这个过程,盖棺定论可以安抚现存的其他族群遗民的情绪。
这是神州大地的历史,是神州文明的另一半。
文言文是一种行文风格,是从春秋战国时代传承下来的,专门用来写文章的一种行文方式。
正常修一朝史书,正常要把开国皇帝的祖宗弄明白。
侯爵-大头领通常是大酋长手下的高级官员,或者是拱卫大酋长直辖领地的边疆领主,是大酋长的亲信下属。
也不需要太过冗长。
修史这件事情,看工程规模和消耗的时间的话,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堪称巨大。
子爵-头人通常是大酋长、酋长、头领们身边的贴身侍从和低级官员。
已经可以站在更加广阔和全面的视角上修一份蒙古史了。
因为大明还没成年,这个传统的罗马就已经亡了,双方基本没有任何利益牵扯。
接下来是泰西诸国的定义:
“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教化过的蛮夷。”
这样三份地域和族群总结式的史书,加上罗马专有的《东西罗马史》,总共修撰四套大型史书。
积极一点的有:苟安于君士坦丁堡,不能还于旧都罗马城的东罗马,不配被称之为罗马。
男爵-战士们是头领身边的低级官员,或者是类似于县令的最基层的封建领主。
凯撒表示我是凯撒,我不是君主。
罗马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都刻意规避君主的称呼。
我还要带着军队讨伐蛮族,所以我是罗马的军事统帅,英白拉多。
“历史给皇罗的代号是拜占庭。”
古代人平时说话也不用文言文。
这让朱靖垣忽然意识到,现在可以正儿八经的修一个蒙古史了。
国王在大明是亲王级别的称号,是周代的天子称号,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不能给蛮夷用。
公爵-酋长要么是大酋长的近亲,要么是被拉拢和安抚的半独立领主,用酋长称呼是非常合适的。
沈复说的有道理,这个定义还是要下的。
国王下面的那些贵族头衔,也不能对应神州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
神州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从诞生之初开始,就一直与中原文明如影随形。
蒙古草原诸部的部落、贵族、官员名称采用古制,天方诸国按照传统使用音译,如苏丹、埃米尔等。
可成吉思汗这个祖宗太厉害了。
朱靖垣考虑了一会儿,最终把这个问题的一半交给了沈复。
但是却又不以君主称呼,更加不能用万王之王之类的称呼。
朱迪钰作为皇子受封之后开始称为“大明英国国王”。
或者说,我需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初提出这句话的人,其内心的意思具体有多少,外人无从得知。
所以现在直接称其为“罗马”,其国人称之为“罗马人”。
毕竟大汉的时候,给对方下了很不错的评语:
“有类中国,诸国仰之如周京,居然大一统之势。”
泰西遗民太多了,文明程度显然是比较高的,不能算是纯粹的蛮夷。
res publica romana。
罗马直到最后灭亡都没有自己管自己叫“帝国”。
现代搞的清史字数可能要超过三千五百万。
进而进一步牵扯到波斯、大食、天竺方面的情况。
刘福通、朱元璋、洪秀全、孙中山……他们代代相传着兴复华夏中国的理想。
站在大明的角度上,记叙他们被罗马征服,然后反叛罗马,摧毁罗马,自诩为罗马的整个过程。
然后是对罗马的定义:
“有相对成熟文明体系的海外族群。”
关键是元朝所属的蒙古族群,涉及到的地域范围过于广阔。
我的这些职务和头衔,也可以拿出一部分交给别人,因为本来就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堆放在一起的头衔。
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泰西诸国和他们的族群首脑们,也就不能再将其称之为国王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帝国同理。
蒙古帝国正是这个草原文明的巅峰。
而且罗马死绝了,泰西蛮族要负主要责任,罗马自己作死和不争气负次要责任。
奏疏不长,内容非常的简洁,表达的观点也非常的明确。
艺文部审查文艺作品时也能有一个标准。
大明认可罗马是有“文明”的,但他们还不是特别的文明,明显不如神州那么的文明。
从国号上看罗马始终都是共和国。
消极一点的有:抛弃了罗马文明,那你也就不再是罗马了,只能用首都所在的地方的名字称呼。
对于已经彻底死亡的对手,多少可以给予一些最基本的尊重了。
“副皇帝”让大明人无法接受,副统领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一个体系内绝对不允许有第二个人有相同和相似身份。
而且这份历史比什么罗马和泰西诸国历史重要多了。
首先,两者几乎是以截然相反的思路创造出来的。
当时北元皇帝还在草原上呢。
这次修史也直接用“平实”、“详尽”、“严肃化”的白话文记叙。
当然,修史的大纲仍然要交给朱靖垣看,朱靖垣也会给出任何可能的意见。
各个族群分别称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等等。
如果任意一套史书字数不超过一千万字,那就直接开工修撰这一套。
不过这套史书的名字不适合用蒙古国史,因为朱靖垣和沈复都觉得应该列入其他的草原政权。
否则就算是泰西移民不下,大明自己这边有闲的读书人也可能会去下。
朱靖垣和沈复讨论罗马和泰西诸国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奥斯曼的情况。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不被承认的政权,通常会用所在地称呼其为“某某当局”的感觉。
正文直接从有迹可循的地方开始记录。
汉诺威家族是日耳曼汉诺威酋长,继承了不列颠大酋长之位。
讨论波斯、大食、天竺、奥斯曼的时候,以及讨论露西亚的时候,也不可避免要提到蒙古帝国。
就算是真的有传说,也直接列明为传说,无法求证且一笔带过。
将有其他倾向性的观念消除,让社会普遍认知只剩下官方口径。
所以奥古斯都、凯撒、英白拉多等头衔,只是实际的君主身份的替代品和解构的结果。
罗马的所有历史,总体上作为一套专门的史书。
加上神州自己的历史,就是整个旧世界的文明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