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官方不再提及这些事情。
大明朝廷修撰这本史书的目的,就是宣告元朝的灭亡这件事情。
大酋长和酋长的儿子和继承人们可以统称为小酋长。
总体上的叙事方式和思路,是站在大明和文明世界的角度上,叙述这些蛮族国家以往的历史。
至于另外三套史书,那就是站在旁观者的俯视角度看热闹了。
罗马的奥古斯、凯撒都等头衔,跟神州的皇帝本来就不是一个性质,地位也有很大差异。
他们修撰的历史的态度未必会符合大明的政治立场。
总而言之,就是把一堆权力对应的头衔,加到自己的身上,实施实际的君主统治。
官修史书本来就是一本书,不是专门的历史研究材料。
首先当然是以神州为中心叙事,大明则是天下同时期唯一的正统天朝。
不需要太过在意原始档案,不需要太过在意最原始的真相如何,关键在于大明人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现在到了自己给罗马和泰西诸国下定义的时候了。
大明早期修撰的元史,可以说是历代官修史书中最为粗略的,基本上是直接辑录了元史材料就成书了。
不要去追求简洁度和文学性了,当然也不需要继续使用传统得文言文。
比如要不要参考以前的历史书,给罗马和泰西诸国安一个特殊的祖先,给归拢到华夏传统体系中来。
不过这四套史书在性质是有截然不同两种的。
基督教时代以前,罗马的大统领与神州的皇帝,实际职权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
所以最后连罗马这个名字都保不住,在灭亡之后被外人称之为拜占庭国。
《隋书》只有十一万字,《新唐书》三百七十万字,《宋史》八百一十四万字。
焚书、平坟、拆庙有助于推动这个过程,可以尽可能斩断其根源。
朱靖垣最终提笔批准了奏疏的提请。
与其这样,不如大明朝廷官方修撰一份罗马和泰西诸国史,可以尽可能的简略,但是可以表明朝廷立场。
不称“国”而直接以罗马称之,意为认可其在泰西大陆上具有近似的天下共主地位。
在基本的方向上的讨论的最后,朱靖垣还要最后再确认一件事情,这次修史的规模具体要搞多大。
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所在的那片地方最初的希腊名字。
历代王朝的人,现代的大明人,对他们的观念是怎样的,那就按照这个观念去写。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应该主动出面掌握解释权,将这些残余痕迹倒向对朝廷有利的一面。
骑士-勇士们是各级领主们身边的精英战士。
所以神州的皇帝总结式的,我是所有君主的君主,是天下共主。
罗马道统彻底断绝的时候,大明这边是景泰四年,还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农民。
但是与神州历代王朝以及现在的大明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所以大明在这个方面,也就没办法和对大理和日本那样,迅速的把有能力留下记录的人处理干净。
不管本身成色如何,最终修出来就行了。
我感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修史是朝廷的责任也是权利。
最终决定参考《泰西诸国史》这个名称的模式,以地域名称加上当地情况统称命名为《蒙古草原诸部史》。
内容上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段,分别以共和国结束,西罗马灭亡为界限。
让沈复回去组织人手,编撰四套史书的基本框架,评估大概得成书字数和费用。
朱靖垣和沈复讨论了许久,最后决定要将蒙古史作为未来的重点任务。
我还是凯撒家族的政治领袖,所以我继承凯撒之名。
他们的全称也直接采用“罗马大统领”、“罗马人的大统领”等格式。
反正也弄不清楚,那就凑合一下得了。
到了现在,大明已经掌控了所有蒙古人到过的地方,也掌握了详实的实际资料。
万王之王是它统治了所有的王,众神之王是因为三皇五帝本来都是神仙,现在也被始皇帝给盖过去了。
不过要注意撇清他们与罗马之间的关系。
同类的情况还有历史给季汉的名字是蜀国……
但是,对于罗马的奥古斯都、凯撒、英白拉多、巴西琉斯这些称谓,绝对不能直接翻译成皇帝或者副皇帝。
以往翻译为公爵和大公爵的人,以后统称为酋长。
然后就特别要求,不要和传统官修史书那样,描述各种无法验证的传说性质的事情。
酋长们那些事情本身就已经够混乱的了,没有必要再去专门加什么猛料。
这契合他们的实际地位,也贴近他们的头衔本意,罗马大统领的基础就是军事统帅。
曾经的大明人是大明人,现在的蒙古人也是大明人,这是大明人自己的历史。
露西亚帝国同样为僭越,此后改称罗刹国,首脑同样称大酋长。
屋大维作为所谓的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其官方身份和职务仍然是第一公民和执政官。
从传说时代开始记录,直到东罗马灭国。
对于罗马的名字,既然已经事实上了解了,那就没有必要继续强称大秦了。
屋大维表示我不是要当君主,我绝对没有想要当君主的意思!
只是元老院给我上了一个神圣的尊号叫奥古斯都,象征着我是共和国的宗教领袖。
伯爵-头领是大酋长、酋长、头领们身边的中层官员,或者是类似州府官员的中间层领主。
罗马的统领是解析列举式的,因为我有这样一个职务,所以我能够拥有对应的权力,以及对应的身份。
《元史》修了一年,《明史》修了九十年。
在讨论的过程中,沈复在一些细节上询问过朱靖垣。
每一部史书内部,按照国家或者部族分篇,每一个国家有一份半独立的史书。
以后,礼部在文化宣传方面,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参照。
最后让世界上除了最为偏门的爱好者,没有人再去了解这些事情。
朱靖垣在内容叙事上的态度是:尽可能公正真实。
但是基督教时代之后,双方的差距就再次拉大了。
才能有“山河焉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现实一点的有:自己的传承断绝了之后,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历史就只能由别人来定义了。
当时的明朝人显然弄不明白蒙古帝国涉及到的范围有多大,甚至于北元自己可能同样搞不清楚。
我拥有所有的最高职务,所以我是你们的最高领袖。
侯爵为大头领,伯爵为头领,子爵为头人,男爵为战士,骑士为勇士。
这些知识不会在任何实际的环境有实际的需求。
或者可以说是一份草原帝国史。
神圣罗马帝国为僭越,改称日耳曼联合酋长国,相应的首脑同样称之为大酋长。
但是却可以对位体验到很多的情绪。
东罗马后期选择了希腊化,抛弃了罗马这种整个文明圈绝对主导者的概念,成为一个与其他周边国家并列的名叫罗马的独立国家。
因为在王政时代某些不好的记忆,关键是共和国的立国基础的原因。
以往翻译为国王的,以后统称为大酋长。
朱靖垣看着奏疏的内容,心中再次回想起了前世的各种观点,某个网络键政流派中曾经流传过一句话:
同时开始现场跟沈复讨论,确定大明在这份历史中的态度。
承认对方过去存在过的事实,同时营造融入进来是大势所趋的共识。
留下那个故意用外语音译回来的侮辱性代称。
大明朝廷理所当然的目标,是将天下生活的其他族群,有选择的纳入大明的天朝体系。
罗马的那些最高领袖,最适合的称呼应该就是“大统领”、“小统领”、“副统领”、“统帅”。
也就是要力求展现最真实的历史。
埃及、波斯、大食、天竺、奥斯曼这片区域的历史,也根据区域和文化统称为《天方诸国史》。
以大明初年的情况和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弄清楚元朝所属的这个体系有多么的庞大。
这不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王朝的总结,而是对一个区域的多个族群,对存在过的很多群人的盖棺定论的通史。
蒙古草原诸部落史,是站在修自己家历史的立场上,尽可能的找原始档案作为参考。
神州的皇帝就非常简单了,就是“是万王之王和众神之王”。
他们之于罗马就相当于神州周边满意之于中原王朝。
朱靖垣直接拒绝了这个做法。
大头领和头领的儿子和继承人统称小头领。
面向相关部门走一个专门的说明和申请流程。
这是一个工程统筹的问题。
沈复也直接应下了,然后告退回去安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