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之法出于善意,有理有据,怎能为祸?”黄太极对顶头上司的不当言论只能充耳不闻,但对结论很不理解。皇帝给出的办法明明是大善,为什么会被说成剧毒呢?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话你该不陌生吧?陛下经常以此句教导下属做事不能死扣条文,要根据不同条件随时变通。
此事就是标准的水土不服!西域都司的种植园和加工业之所以红火,除了当地条件适宜之外还离不开内地的需求。
这里出产、干果、羊毛制品,只要产出来了,大部分都会通过轨道马车运回内地。一部分送到各地销售,一部分直接顺着黄河入海,装上大海船送往南边。
布哈拉与哈萨克汗国的自然条件与西域都司差不多,可他们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和运输条件,生产少了没利润,生产多了没销路。”
和自幼在山林里与野兽搏杀的黄太极相比,杜文焕是标准的将门子弟,不光继承了家族的军事才能,还早早进入海户司学习,说能文能武一点不为过。
而且他深谙景阳皇帝那套经济理论,立马脱下军装就可以当布政使,是个标准的军民两用人才。
“……如此一来两国百姓开办的产业大多会破产喽?陛下说过若想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百姓温饱,家有余财,如此一来岂不是给边境增加了变数?”
黄太极也不是白给,他年轻的时候没怎么接触过这类事情,可投降之后却一直在学习。有道是勤能补拙,再加上执政一方多年,在政策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
“道理确实如你所言,可两国百姓并不知道是陛下授意,首先要恨的是两国朝廷。而且陛下还留有后手,在这些产业里靠日月银行抵押贷款者为数甚多。
那西番女鬼可不是菩萨,还不上钱肯定会有大明商人拿着贷款合约去接收破产的种植园和加工厂。别看这些产业在两国百姓手里经营不下去,一旦落入日月银行手里马上就能原地复活。”
然而杜文焕并不这么认为,黄太极大道理明白了,但还没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活学活用,条件一旦过于复杂就容易乱套。
“……属下明白了,陛下是在报复之前两国朝廷不允许大明商人投资办厂的政策,手段确实高明,只是牵连未免多了些。”
经过杜文焕的连续指点,黄太极终于想通了。合算从一开始皇帝就没打算帮两国发展经济,想的全是如何让大明商人进入。
而且手段耍得非常巧妙,耐心也真足,活活拖了七八年,估计连两国大臣都把这件事给忘了。然后通过民间合约,不声不响的就把这层硬壳给敲破了。
只要让这批商人钻进去,两国不想开放市场也得开放了。还不用特别激烈的手段,用不了多久,两国高层就得主动提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