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从海岛屯田开始 > 第691章 功在千秋

第691章 功在千秋

“若是依你而言,大齐能够保留下来的田地,足够多少百姓耕种?”田泽发问道。

张昭看向国渊,此事虽然是陈宫与他提出来的,但最初却是国渊的启发。

一直以来国渊都在不断的换置田地,排筛中田和下田。

在农田走访的过程中,国渊敏锐的察觉到了田地和粮食过剩的问题,以及对于百姓造成的负面影响。

原本的百姓每年勤勤恳恳耕作于田地之中,种出的粮食即便在向朝廷缴纳近半的税收或者向豪强缴纳相差无几的税金后,剩下的粮食根本不够自己吃的。

为了生存,必须要佐以菜地种植以及日常采摘一些野菜、果子,为地主打零工购买粮食等,才能撑下去。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现在,随着田地质量的提高、面积的近乎不限量,以及耕牛、农具的普及,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寻常青壮能够耕种的田地面积从原本的不过三五十小亩,达到两三百亩左右,轻松增长了五倍有余。

百姓的粮食生产固然无忧了,但是田地再度出现了“不足”。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东汉时期,牛耕在黄河流域进一步的普及。

《农桑衣食撮要》记载“一牛可代七人力”,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人均耕种面积。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

然而,结果却并不是百姓富足。

而是加速了小农分化,导致“强者侵夺,弱者失业”。

东汉中后期甚至出现了“牛耕愈广,流民愈多”的恶性循环。

如今的大齐的耕地田亩数翻了一倍有余,但是对比单人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增长还是相形见绌。

而这,在国渊眼中已经是极限了。

中原地区适宜耕种的地方是有限的,甚至经过汉朝数百年的发展,本就已经接近了极限。

为了确保黄河沿岸水土保持的问题,在黄河流域周边的耕地有减无增。

之所以还能够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东北平原以及长江流域耕地的开发。

全靠田泽的天赋和术法从中发力。

否则的话,即便以大齐如今的动员能力,再耗费个上百年也别想达到如今的效果。

经过国渊的测算,耕地提升了如此之多,哪怕中原地区的水文环境在田泽的操刀开挂之下提升了不止一个等级,依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常态化的维护。

这种极限,并不是国渊想要的,风险较大。

简单来说,如果出现了混乱亦或者天灾,使得抽不出足够的人手去维护,不消几年,就会由良性循环转为恶性循环。

“陛下,臣以为,以我大齐的整体生态来看,应当将耕地减少两到三成左右为好。”

“若是没了陛下,各地的水利都需要常态维护,在维持当下耕地面积的情况下,需要常态化投入约三百万的人力。”

“若是能够将耕地减少三成,则维护的人手便可忽略不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