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点了点头:“此前我已私下觐见了陛下,陛下已经同意,对于我们所选定的村落,如果存在黑土地,他会将黑土地驱散。”
“如此一来,没了沃土,百姓自会散去。”
国渊讷讷的看着张昭,张口想要说些什么,最终也只能沦为一声叹息。
虽然如此行径在他看来颇为不耻和浪费,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如今最好的选择。
在大齐转型外拓的过程中,这些阵痛是必然的。
好在如今大齐的耕地和粮食都富裕得很,这些百姓哪怕失去了田地,但凡有个一两年的积蓄,即便不搬迁出中原,也能轻松的换个地方活下去。
陈宫轻抚额头,苦涩道:“真没想到,曾经以爱民自诩的我们,竟然会干出这种事。”
“有些事,总有人需要背负。该背的骂名,由我来背,切不可辱没了陛下的威名。事后让陛下对我严加惩处,此事便结了。”张昭一脸郑重的说道。
此事一直都是他力主坚持的,因为他太清楚大齐如今的弊病了,如果不下猛药,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得以解决。
若是顺其自然,只怕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将人口漫溢出中原。
百姓日子过得太好,从上位者和全局的角度而言,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好事。
“你这么快就想撂挑子了?没那么容易。”陈宫闻言,笑骂道。
“此事是我们共同提出的,自然应该由我们一起来背。”国渊毫不犹豫的说道。
三人彼此对视一笑。
当上层的意志统一,大齐这座结构精密、庞大无比的机器迅速的动员起来。
一道一道的命令被传达到各个村落,大量的士子被派发出去说服当地百姓。
那些曾经经受过流离之苦、感念田泽之恩的老人们也纷纷被发动了起来。
派往身毒打前站的一些士子也都被召回来,以身说法劝导所在村落搬迁。
各类报刊纷纷发力,整个大齐都掀起了一阵迁移的舆论浪潮。
当然,还是有不少士子对于人口迁移之事心存看法。
他们并非相对无知的百姓,没有被所谓的优渥待遇与身毒的土地肥沃等蒙蔽了双眼,而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这背后的实际考量。
为此,甚至还掀起了一场波及天下的争论。
毕竟这是大齐建国以后第一次明显损害民利的行为,哪怕是于国有利,也值得质疑。
好在张昭早早的就预料到了可能会发生此事,迅速的依托各地的稷下学宫开展了一次波及天下士子的大讨论。
小家与大家、当下与长远……这些话题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令所有人认可的结果。
借助此次的百姓迁移和退耕还林之事,百家士子再度争论不休。
理不辨不明,但似这种争议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定论”,因为其本身的价值恰恰在于保持张力。
对个体生存根基的守护,与对群体存续发展的责任,二者都是人性深处的本能,没有对错之分。
张昭早早的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昔日武帝时期的盐铁会议亦是不了了之。
这种百家争鸣,让每个人都发出声音很难形成结果。即便能够形成结果,所形成的结果未必“完美”,却可能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张昭只是借此,将迁移百姓和退耕还林此事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取得士子们的认可。
不需要他们过多的支持,只需要让他们不过于抵触,让他们明白,这并非是好大喜功的暴行,而是大齐上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权衡无奈之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