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姜伯约偷渡阴平
冬十月,诸葛亮正式上书洛阳朝廷。
向朝廷上表申请“偷渡阴平”的作战计划。
齐汉自军改之后,前线军权是受到了很大节制的。
凡是重大军事行动,前线军官无权自行决定。
必须上报中央,但凡私自决定。
朝廷将视情况而定,有权剥夺前线军官的军权。
显然,偷渡阴平这样一项宏伟的作战计划,即便是诸葛亮也无权私自决定。
所以,他必须向朝廷申报,并得到许可之后。
才能够去执行。
洛阳城中,初冬的寒风已经呼啸。
未央宫内,监国太子刘禅面对诸葛亮从汉中送来的加急奏章,眉头紧锁。
“丞相要派姜维偷渡阴平……这……”
刘禅一时犹豫不决,对于军事他并不是很擅长。
也不知道这项决定,是否正确。
但他记得刘备的话,凡是不懂的,就去问相父。
于是他找到李翊,将奏章递给他道:
“相父,此事关系重大,还是由您来决断吧。”
李翊躬身接过奏章,仔细阅览后,沉声道:
“殿下,此事需召集众臣商议。”
次日,相府内。
李翊端坐主位,左右分别坐着关羽、张飞。
下面则坐着一众内阁大员,刘晔、庞统、董允、等文武重臣。
“诸公,孔明上表。”
“欲遣姜维偷渡阴平,直取成都。”
“此事利弊如何,还请各抒己见。”
李翊开门见山道。
庞统率先发言:
“阴平道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
“部队行此险地,若被敌军察觉,必遭全军覆没之祸。”
“即便敌军不察,能否安然通过仍是未知之数。”
刘晔捋着胡须,皱紧眉头,同样十分不看好此事。
他补充说道:
“再者,既是偷渡,兵力不可能太多。”
“姜维表请带兵三万,然经过阴平险道,能活着抵达涪城的恐怕不足半数。”
“这几千人要面对涪城、绵竹乃至成都的守军。”
“若魏军临危不乱,固守待援。”
“姜维部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
董允插话问道:
“姜维不是提出要带三万人吗?”
话一出口,他忽然明白过来,脸色微变。
“原来……这三万是已经计算过损耗的数量……”
朝廷中的一帮大臣,很快便把偷渡阴平这项作战计划的弊端给指了出来。
主要就两点,
其一,阴平道,七百余里无人之地。
山高谷深,粮运艰难。
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
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
其二,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
这几千人将面对涪城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曹魏的中央部队。
如果魏军临危不乱,固守待援。
那么姜维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
恐怕很难。
张飞猛地一拍案几:
“直说吧!这计划该不该准?”
李翊缓缓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
“自曹魏入主益州以来,自司马懿时期就在整顿交通。”
“从涪城到剑阁,道路相对便利,若强攻硬打,确实艰难。”
“偷渡阴平虽险,但值得一搏。”
他转身面对众臣,目光坚定:
“我意,准孔明所请。”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不发一言。
既然李翊力排众议,同意了偷渡阴平的计划。
众人自然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此事看似是李翊乾纲独断的结果,似乎彰显了李翊的权威。
但现实情况永远是,
你越是乾纲独断,越是一意孤行,那你最好祈祷这项计划真的能成功。
因为一旦失败,那损害的只会是你自己的权威。
所以许多政治家,是不喜欢滥用权力的。
比如,为了彰显权力,随意杀死一个微不足道小人。
尽管杀死他,如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但大部分政治家不会这样做,相反他们会以一副宽容的面貌示人。
而这样的政治人物,恰恰是最可怕的。
三日后,相府令书八百里加急送往汉中。
与此同时,李翊以私人名义给诸葛亮写了一封密信。
详细说明了朝中讨论的情况,并特别提醒要注意粮草补给和攀岩训练。
其书略曰:
“陛下圣德广运,俯察丞相所陈阴平奇策。”
“朝议纷纭,群臣咸谓,‘七百里险绝之地,飞鸟不通。’
“今若行之,恐损我精锐,动摇国本。”
“老夫独执笏板进曰,诸葛孔明明见万里,既献此策,必有成算。”
“昔韩信暗度陈仓,非险中求胜,安能定三秦乎?”
“今奉诏命,特谕孔明。”
“宜精选锐卒五千,皆择巴蜀山民之善攀者。”
“日给双饷,厚养其志。”
“阴平道中多猿猱之径,可预制钩索千副,革履万双。”
“更以桐油浸绳,防其朽断。”
“粮秣转运当分两段:首段用骡马,次段遣健卒。”
“摩天岭北崖有渗泉处,可凿石为记,每二十里设烽燧,以狼粪为号。”
“吾臣尝观《山海经·北山卷》有载:‘悬岩之猿,三跃必息’。”
“今训士卒攀援,当令其效猿猴之法。”
“掌心涂松胶增其握力,腰间系竹筒盛蜜水。”
“遇绝壁则连环相衔如蚁附,闻雷雨则急寻岩隙如龟藏。”
“又闻陇西猎户有言:‘冬岩脆如饼,夏岩滑如脂。’
“故宜趁此时出行,既避暑溽,又免严寒。”
“故首相李翊手书。”
李翊在信中看似是同意了诸葛亮偷渡阴平的计划。
但实则是在强调,朝中许多人都是持谨慎看好的态度。
唯独老夫力排众议,支持了你的计划。
所以孔明你千万别给老夫丢份儿啊。
除此之外,李翊不仅教授了诸葛亮一些攀岩的技巧,让他教给参与此次作战的将士们。
同时,还大手一挥。
拨了一笔款,给这些将士们开开荤。
汉中大营内,诸葛亮接到令书,立即召见姜维。
“伯约,朝廷已准你所请。”
诸葛亮将令书递给姜维,“然李相爷在密信中特别提醒,要注重攀援训练。”
“你可知道李相当年飞渡虎牢关的旧事?”
姜维恭敬回答:
“……略知一二。”
“听闻李相当年率精兵千人,一夜之间攀上虎牢关绝壁,奇袭得手。”
诸葛亮点头:
“……正是。:”
“李相爷特意派人送来当年训练之法,你可参照施行。”
接下来的半个月,汉中山区出现了一幅奇景:
数万将士在悬崖峭壁间进行攀援训练。
姜维亲自示范,将李翊所传的攀援技巧倾囊相授。
“注意落脚点!重心要稳!”
“绳索要检查三遍!”
姜维的喝令声在山谷间回荡。
刘永也积极参与训练,虽然起初笨手笨脚。
但在姜维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要领。
这日训练间隙,刘永擦着汗问姜维:
“将军,李相当年真的带兵飞渡了虎牢关?”
姜维眼中露出敬佩之色:
“……千真万确。”
“据说当年虎牢关守将自以为天险可恃,不料李相组建了一支敢死队趁夜攀上绝壁,一举破关。”
“此战之后,‘飞将军’之名也传遍天下。”
刘永感叹:
“若孤也能如此该多好……”
姜维正色道:
“殿下这些日子的进步,众将士都看在眼里。”
“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除了攀援训练,粮草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诸葛亮亲自设计了一种特制干粮——
将粟米炒熟磨粉,混合盐巴、肉干末,压实成块。
这种干粮不易腐坏,携带方便,一块可抵一日之食。
“每人携带二十日份干粮,务必小心保管。”
姜维在检查粮草时再三嘱咐。
武器方面,也做了特殊准备。
长兵器多数留下,代之以短刀、弩箭等便于山地作战的装备。
工兵则准备了大量的绳索、钩爪等攀援工具。
这日,魏延来找姜维,脸色不豫:
“伯约,为何不让某参与此战?”
“……这,这是丞相吩咐的。”
计划毕竟是魏延提出的,但执行人诸葛亮却交给了姜维。
姜维对此还是有歉疚的。
魏延面色不豫,大声说道:
“计划是某提出来的,丞相却不愿委我以重任。”
“何以如此厚此薄彼耶?”
姜维只得请魏延入帐,耐心解释说:
“文长勇冠三军,本是最佳人选。”
“然丞相考虑到偷渡阴平需要极强的凝聚力,文长性子刚直,恐与将士们相处不谐。”
魏延怒道:
“某待士卒如手足,何来不谐之说?”
“若论资历老,某早在荆州之时便追随陛下。”
“汝乃后进小生,依靠着李相爷的科举改革才得以崭露头角。”
“如若不然,汝不过天水一牧马少年耳。”
虽然常说东汉的士人鄙视圈非常严重,但军功阶级也同样如此。
士人鄙视圈主要是地域起事
比如河北士人看不起河南士人,河南士人看不起江淮士人。
而军功阶层的鄙视圈,主要有两个鄙视点。
一点是背景。
军功阶层其实非常看重出身背景。
比如马超,他祖上就是伏波将军马援。
因为这一点,即便是关羽都对马超比较敬重。
还专门提到说马超是“屡世公侯”,即在关羽看来,屡世公侯也能算作他个人一个优点。
这主要因为当时比较在乎“光宗耀祖”,祖上阔过也是优点。
另一点则是资历。
资历老的人,往往看不起新人。
所以新人加入,需要尊重老前辈,这是潜规则。
魏延资历毫无疑问是比姜维要老的,轻视姜维也很正常
姜维慨叹道:
“文长善待士卒不假,然与同僚多有不睦。”
“阴平道上,生死与共,更需要上下同心啊。”
魏延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
“某知道了。”
说罢,怏怏不乐地拱手离去。
姜维望着魏延的背影,心中颇感愧疚。
他知道魏延渴望立此奇功,但为了大局,不得不如此。
训练进入最后阶段时,姜维决定进行一次实战演练。
他挑选了五百精兵,由刘永率领,进行为期三日的山地行军演练。
第一日,刘永就遇到了难题——
一名士兵在攀岩时受伤,需要抬送。
山路险峻,担架难以通行。
“用绳索制作担架,四人轮流抬送!”
刘永果断下令。
这个决定虽然拖慢了行军速度,但却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
第三日,部队按时返回大营。
诸葛亮亲自迎接,对刘永赞赏有加:
“殿下能体恤士卒,实乃难得。”
正式出发前夜,姜维在校场举行誓师大会。
“弟兄们!”
姜维站在点将台上,声音在夜空中回荡。
“明日我们就要踏上征途!阴平道上,九死一生!”
“但我们若是成功,就能直取成都,立不世之功!”
“吾今乘虚去取成都,与汝等立功名于不朽,汝等肯从乎?”
台下三万将士齐声回应,声震云霄:
“愿遵军令!万死不辞!”
誓师结束后,姜维回到营帐,发现诸葛亮已在帐中等候。
“伯约,这个你带上。”
诸葛亮递过一个锦囊,“遇到危难时打开。”
姜维郑重接过:“丞相……”
诸葛亮拍拍他的肩膀:
“记住,活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