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章 不一定非得是大米小麦(4k)
对于娄晓娥来说,刚才的一切都只是猜测,想要把事情敲死,她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以她们团队的能力和当前手上掌握的资源来看,想要做这个新万古霉素的结构式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是想要证据,并非只有结构式一种可能。
其实,只要弄出了分子式,而且这个分子式和分子量能对得上,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种胜利,这个证据已经基本足够证明她们想要证明的东西。
至于别的,她们只需要将自己的发现通报给搞出万-23的同志,最多再给予一些临床试验上的建议,以及知识产权上的经验,就足够了。
娄晓娥只想明珠不投暗,至于明珠是谁发现的,那不重要,至少她们把明珠上蒙的那层灰尘给去掉了。
——
京城,农业口,几位同志拿着上半年的粮食收成数据,眼里有些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黔山这么一弄,部分省份今年口粮的数据还意外的高。”一位同志边看边笑。
高振东弄出来的那个土豆是2月左右下种,4~5月收获,正好能赶上半年统计。
要说以前,统计还没这么快,现在好歹有计算机、有基本的网络,速度再慢,至少也不比几十年后小鬼子的邮寄软盘和传真机慢。
而这一统计,让人高兴的事情就来了。
黔山的土豆种,可不只是他们自己在用,众所周知,种子这玩意是指数级增长的,而且土豆这一类能分块种植的,那个指数还不小。
他们除了自己之外,也向气候、环境条件类似的地区输出了自己的种子,一部分直接种植不合适的,也试着杂交引种。土豆这玩意的条件要求没有别的粮食那么高,就算是不应季,想要人工模拟一个环境出来进行杂交育种,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
所以这东西的产量异常的高。
虽然相比水稻、小麦、玉米,这东西水分大,也就是含水量高,但是超高的亩产,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块。
“是啊,黔山人能靠自己,基本把肚子填饱,还带动其他一些地区,也能基本满足口粮需求,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黔山的粮食自给率想达到100%是很难的,而这一次,居然堪堪能赶上了,虽然有人口还没达到顶峰、以及当前对粮食的需求没有日后几十年那么高的原因在,但是依然很难得。
“可惜啊,土豆始终不是主粮,还是差了点意思。”现在对土豆的定位,还是补充性质的,因为有红薯在前,红薯就只能应急补充,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能用来填饱肚子,但是长时间作为主粮是不行的。
红薯是薯,马铃薯也是薯,所以地位都差不多。
当黔山农口来京城的同志来例行拜访高振东,作为重大成果向高振东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语带遗憾。
高振东一听,愣了一下,脑袋里面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在他上辈子并不怎么出名,但是却是切切实实的提出来、研究过,并且在推广和落实的。
高振东想到了就做,毕竟这是几十年后的相关专家研究过的,而且是粮食问题,绝不至于有什么问题。
“不是主粮?那把土豆当成主粮不就行了?”他笑道。
他的话让黔山农口的同志们有些发懵,主要是这件事情,有点反传统:“土豆做主粮?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红薯就曾经有过考虑,也在历史上有过相关的实践,但是最终没有落实下来。”
在同志们看来,这东西做主粮,甚至不如刮嗓子的高粱来得靠谱。
高振东对这件事情还是有些了解的,作为军迷,什么东西合适作为主要的储备粮,多多少少都有些研究。
不过他没有急着说土豆做主粮的事情,而是举例道:“这个事情很正常嘛,主要是看其特点是否合适。以前的五谷和现在的五谷还不一样呢,主粮这东西,还是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嘛。现在小米的种植和食用,是不是就已经比以前少多了?”
至少到了高振东上辈子的时候,小米多半是作为添加或者尝鲜在食用了。
这里面还有个更神奇的——菰米,这东西因为口感等问题,最后变成了菜——茭白。
高振东的话,让同志们若有所思,对啊,别说我们黔山了,就连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拿土豆当主粮的也是大有人在。
高振东补充道:“我知道外国就有拿土豆当主粮的,例如约翰牛的某些区域,也能很好的支撑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他说到这里,有些心虚的在心里补充了一句,东西好不好吃和土豆是不是主粮没有必然联系。毕竟约翰牛的东西难吃那是出了名的。
黔山农口的同志道:“您说得对,红薯不能做主粮,主要是粗纤维含量高,为了消化纤维,胃酸分泌过多,长期吃会泛酸、产生大量气体,而且营养成分单一,也不耐存储,对种植条件要求还不低。洋芋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的确能作为主粮使用。”
说到“产生大量气体”的时候,大家都很默契的笑了起来,正所谓“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吃苕放屁,又臭又响”。
红薯不能做主粮,其实不耐存储都是小事,毕竟深加工的技术也不是没有,含水量高的问题,可以被高产量给弥补掉。最大的问题,还是营养失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深加工完全没有意义。
高振东点头道:“我建议你们啊,搞个研究,就是研究一下土豆到底含有些什么营养物质,能否基本满足人体所需,以及它在种植、存储、深加工方面的适应性和前景,看一看这东西能否作为主粮,在水稻、小麦等主粮难以种植的地区替代使用。”
高振东说这话的时候,黔山的同志们想起来,面前这位科学大家,还能做得一手好洋芋,甚至还专门给黔山那边发过材料,教大家怎么吃这东西。
虽然感觉有些不真实,但是同志们却觉得面前这位大科学家更加接地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