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也。”黄体正微微頷首,补充说道,“我们黄家的家的后生,数你最能入阿爷的眼,不仅要让他的炭卖不出去,还要做到没人敢买他的炭,快去安排吧。”
......
1849年三月底,岭南料峭的春风吹拂过平在山。
红莲村靶场,炒豆似的銃声不绝於耳。
彭刚有些紧张忐忑,这是第三次进行红莲村兵工厂仿製的燧发銃测试。
前两次製造出来的燧发銃,銃管虽然不如原厂的褐贝斯,但够用,问题不大。
问题出在打火的燧发机上。
儘管是根据原枪进行逆向工程,照著彭刚绘製的专业图纸仿製相同的燧发机。
可仿製出来的燧发机存在打火不稳定、火星偏斜、夹持鬆动、击发系统反应慢、扳机迟钝的问题,以致哑火率高达39%,和原厂的燧发机相差甚远。
和上述的那些问题相比部件磨合不良、零件卡滯、组装困难都算是小问题了。
有了前两回的教训,彭刚深刻地领悟到步子迈大了真的容易扯著蛋。
给他搓燧发机的是一群铁匠和木匠,不是钟錶匠,指望他们手搓出的燧发机零件精度能够勉强达到通用互换標准確实有些强人所难。
这一次彭刚降低了要求,不追求零件能够互换通用。单銃表现合格,达到能用的標准即可通过验收测试。
从一组挑选出来的五名火銃手先后使用褐贝斯以及红莲坪兵工厂自行仿製的燧发銃瞄准六十步(90米),一百二十步(180米)的圆木標靶进行射击。
树墩子做的圆木標靶直径为四尺(1.33米),经过一上午,三十多轮的测试。
在微风,参加测试的燧发火銃都统一使用洋火药的情况下,褐贝斯六十步的上靶率为48%,一百二十步的上靶率为26%。
仿製的燧发銃六十步的上靶率为37%,一百二十步的上靶率为18%。
靶子上的散布,褐贝斯也明显要比自製的燧发銃密集。
哑火率方面,褐贝斯的哑火率是6%,仿製的燧发銃哑火率是14%。
测试前彭刚严格控制了变量。
两种枪提前更换了同样的燧石进行测试,导致哑火率差別如此之大的原因,彭刚推测是铁匠们打制的弹簧板弹力不足所致。
参与测试的火銃手也反映自製的燧发銃击发时没有洋火銃那么有劲,偶尔会打不著火,可情况已经被前两轮好多了。
红莲坪兵工厂自己搓的螺丝贴合度也不如原厂褐贝斯那么紧密,打过十几二十銃,夹燧石的螺丝会被震松,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燧石脱落。
对比之前也有进步,之前是打个五六七八发就出现燧石掉落的情况。
估摸著是前两轮这些匠人加工螺丝螺纹的经验攒够了,有了加工心得。
参与测试的褐贝斯都是銃管寿命过半的老銃。
而自製的燧发銃全是崭新出厂的新銃。
也即是说,实际上两种銃的性能差距比测试结果更大。
对於这样的结果,彭刚早有心理准备。
红莲坪兵工厂条件简陋,能仿製出这种水平的燧发銃已是极限。
晴天14%的哑火率,打过十几二十銃后燧石易脱落,固然是很严重的缺陷。
考虑到对手是清军,这两个缺陷似乎也没那么要命,可以忍受。大不了给燧发銃手配个一字螺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