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玄幻魔法 > 1848大清烧炭工 > 第229章 左宗棠

“刚刚得了半篓好茶叶,特地带半篓来和季高一同品品,顺便谈论谈论时局。”郭嵩燾抬起手中的竹篓子,说明了来意。

郭嵩燾兄弟和骆秉章的家人前后脚到访,左宗棠已经猜出了郭嵩燾兄弟的来意。

左宗棠一面迎郭嵩燾兄弟入院,一面嘟囔道:“这篓子好茶叶,莫不是骆抚台送你的?”

交往多年,郭嵩燾了解左宗棠的脾气,大大方方地承认了:“不愧是湘阴臥龙,料事如神。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我既收了骆抚台的茶叶,多少也要替人家走一趟不是?”

左宗棠仕途不顺、隱居乡野期间是入赘的周家,连他住的柳庄也是周家给建的。

周詒端还是左宗棠的贤內助,左宗棠绘製全国舆图之时,多得周詒端协助。

周詒端的家庭地位很高,不必迴避左宗棠的朋友。

左宗棠收下郭嵩燾的茶叶后,周詒端遂亲自接了茶叶前去烧水泡茶接待客人。

左宗棠在白水洞的居所乃草建而成,条件比较简陋,搬了桌椅於小院內接待了郭嵩燾兄弟。

“不知季高对粤西教匪是何看法?”

三人坐定,不等上茶,郭嵩燾便询问左宗棠对粤西教匪的看法。

粤西教匪是时下湖南士子间最为热门的话题。

“我对粤西教匪也只是道听途说,不甚了了。

教匪在粤西起事的时候听说不过两三万人,算日子,距离粤西教匪举旗起事才过去不到一年半。

粤西教匪不仅发展了数十万余眾,还两次包围了省垣。本朝立国二百余年,从未有过发展如此迅速,攻略城池如此之多的匪军。

足见教匪深得人心,亦足见国事败坏到了何等程度!”左宗棠无所顾忌,大大咧咧地说道。

“如此说来,依季高之见,这粤西教匪平不了了?”郭嵩燾眉头微蹙,忧心忡忡地问道。

“粤西教匪虽得人心,不过跟著教匪闹腾的多是些目不识丁的氓蒙,他们信奉所谓的洋上帝,其他神明一概不信,走到哪里砸到哪里,连文庙都砸,这是粤西教匪的一大败笔,將天下读书人推到了对立面。纵然他们能打下半片江山,也守不长久。

再者,歷朝歷代以宗教笼络人心、趁机起事者层出不穷,远者有太平道,近者有白莲教。

不过他们都是拿本土的教义为號召,唯独粤西教匪拿洋教来做文章,实在不智。洋人贩卖鸦片、逼我开埠通商、讹我赔款、割我疆土,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对洋人藏怒积怨。

长毛早晚要败在这两件事情上,不过”

说到一半,左宗棠开始显得有些游移不定,没有继续说下去。

“不过什么?季高你就別卖关子了。”郭嵩燾催促道。

“不是我卖关子,而是我確实拿捏不准。”左宗棠从周詒端手中接过茶盏,示意郭嵩燾用茶。

郭嵩燾兄弟谢过周詒端,端起茶盏吹了吹茶杯上的热气,小嘬了一口茶水,端盏於手,等著左宗棠继续说下去。

左宗棠泯下一口茶润了润喉咙,继续开口说道:“我看过李臬台(李卿谷)之子李少樵(孟群)所编写的《贼情汇编》,李少樵是桂平知县,教匪兴起於桂平县,李少樵亲眼见证了粤西教匪的兴起,他写的东西,应当是可信的。

李少樵在书中说,粤西教匪分长毛和短毛,长毛信教,短毛不信教。

从湘南逃到长沙府避难的一些乡绅也说,短毛確实不信教,也不砸文庙。

所以我很不解,拿不准。

你说这粤西教匪同一株树,怎生就结出两种不同的果子,亦或是说,长毛和短毛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株树?”

李孟群是最早接触了解上帝会的基层官员,也是收集上帝会情报最卖力的官员。

李孟群所编写的《贼情汇编》甚至获得了林则徐、周天爵等人的肯定,於去年便刊行了第一版,分发给桂、粤、湘三地的官员参考阅览。

左宗棠也通过自己的门路搞来了一本观摩。

他对太平军的了解,除了道听途说之外,便是李孟群编写的这本《贼情汇编》。

根据他所掌握的现有信息,左宗棠总觉得长毛和短毛不可一概而论,似是两路不同的匪军,只是暂时聚在一起反抗朝廷。

“长毛也好,短毛也罢,信洋教也好,不信洋教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群犯上作乱的贼寇。国事败坏,总得平了这群乱匪才有余力整肃。”郭嵩燾看著侃侃而谈的左宗棠说道。

“整肃朝纲和剿灭教匪並不衝突。”左宗棠摇了摇头说道。

“朝纲一日不肃,吏治一日不清,如何平的了教匪?即使侥倖平了教匪,还会有其他的匪举旗作乱,剿之不尽,越剿越多,何时方是个头?”

“湘桂匪患方烈,粤西教匪攻城略地,天下之祸方始。季高潜心研究舆地兵法多年,陶文毅、林文忠都觉得你是惊世绝才,胡貺生亦(胡林翼)多番举荐。

眼下粤西教匪作乱湘桂,气焰囂张,进犯你我的桑梓地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正是季高满腹才学的用武之地,季高何故拒绝?

季高欲躬耕於白水洞,做个湘上农夫,苟全於乱世。可若长沙有失,全湘为粤西教匪所拒,季高又焉能独善其身?”郭嵩燾苦口婆心地劝道。

左宗棠屡次考进士不第,他也为这位挚友感到惋惜,不希望左宗棠就此埋没於乡野之间。

入骆秉章幕府为宾出谋划策,不失为一条斩露头角的捷径。

过往科举不顺,走幕宾道路脱颖而出的人才不在少数。

此番来左宗棠的住处劝左宗棠入幕,郭嵩燾不仅是受骆秉章所託,他也想为左宗棠谋个好差事。

“既然筠仙也觉得我有满腹才学,乃是大才,大才又岂可小用?骆抚台幕府中莫要说举人,进士都不少,入幕只当个寻常幕僚,左右不了大局,又能做得了什么事?”左宗棠是个直肠子的人,习惯了直来直去。

“刘使君尚且三顾茅庐才请得臥龙出山,骆抚台才写来一封信,他也没光顾我的小茅庐,急什么?”

“开口闭口臥龙,你是诸葛亮,骆抚台也不是刘使君。”郭嵩燾笑了笑说道,“骆抚台担著湖南一省的重担,教匪还没走远,说不定哪天又陈兵长沙城下,他又岂能轻易离开长沙?季高,你是个务实的人,何须在意这些虚礼?你若想坐首席,又不好意思开口,我为你走一遭长沙,代你向骆抚台提便是。”

“筠仙,我在意的不是这些虚礼。”左宗棠顿了顿说道,“诸葛亮要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是为了试探刘备心诚与否,也是做给关羽、张飞这些老人看的。

只刘备心诚,採纳诸葛亮的谋略,关、张等人不执行,又有何用?

再者,你们向骆抚台为我求来的首席,和骆抚台主动给我的首席,是两码事。”

左宗棠话音刚落,紧闭的竹门骤然响起急促的拍门声,来者一面拍门,一面高声叫喊道:“左先生可在?”

“又是谁扰人清净?!”左宗棠骂骂咧咧地让家人开门看看到底是谁这么冒昧没有礼数。

门刚一打开,一名二十来岁,看著极为焦急狼狈的年轻人便扑將进来,跑到左宗棠身前,跪倒於地:“左先生找得我好苦。”

左宗棠和郭嵩燾兄弟定睛细细打量著这名年轻人,最后还是郭崑燾先认出了这名年轻人:“这不是李子湘家的公子吗?”

湘阴郭家和湘李家有所往来,郭崑燾和李星沅之子李桓有过几面之缘,故而相识。

隨著太平军进入永州府、衡州二府,长沙府的土匪也活跃了起来。

李桓进入长沙府地界没多久,就被长沙土匪盯上当成肥肉票给绑了,传信家人交了赎金才得以脱身。

彭刚是让李恆请左宗棠出面要回他老爹李星沅的尸身的,被绑匪绑票,李桓已经耽搁了太多时间。

李桓没有去长沙先找骆秉章,而是径直回到湘阴老家,前往柳庄寻左宗棠。

只是左宗棠为避乱藏居身於白水洞,不在柳庄。

李桓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了白水洞。

“还望左先生能够出面救我爹。”李桓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央求左宗棠道。

“李钦差还活著?”左宗棠非常惊讶。

“我爹已经殉国啦,可遗体还在短毛教匪那里。”说著,李桓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已经被拆看过的信递给左宗棠。

“这是短毛教匪匪首,偽北王彭刚给左先生的信,他说只有您出面,他才愿意將我爹的遗体还回来。”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